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教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记忆方法网
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走向现代世界
第一课 全球性的震荡第一课时[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上)]
课程标准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1—1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1—2 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要求:通过本课的,使学生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灾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战争的危害有较深刻的认识,培养起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生活的观念。
重点:两次世界大战的危害和影响 难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图片、录像);谈话法;
新课导入 出示图片:请学生回答:你知道这些武器最早在哪次战争中被使用吗?
生答:氯气,坦克——第一次世界大战;潜艇、导弹、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
师:一战和二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题——
出示课题: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上)新课教学(一)浩劫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根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是什么?活动一:读图文,析原因。表格: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和德国工业总产值比较
1870年1914年
英国31.8%14%
德国13.2%14.3%
书本漫画:图7—1设问:上述图文资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学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图文生动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当时德国的统治者还宣称: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地带边界有很多任务要完成”,还有人坚持认为,德国的工业化和海外征服“就象自然法则那样不可抗拒”。英国和德国在激烈的竞争中,都在寻找自己的同盟,以壮大力量,压倒对方。于是,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逐步形成了,战争一触即发。
2.过程(1914—1918)活动二:小组竞赛——比比你的观察力出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师:仔细观察形势图,比比看哪一组的同学从中获得的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信息多?学生可以获得的信息有:(1)战争的爆发地是:萨拉热窝。(2)交战的双方:一方是同盟国,以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为首,一方是协约国,以英国、法国和俄国为首。(3)在一战过程中,欧洲战场上始终保持中立的国家只有:西班牙、阿尔巴尼亚、瑞士、荷兰、丹麦、瑞典、挪威等国。(4)重大战役有:▲着重介绍凡尔登战役。(播放录像资料)(如果缺乏录像资料,可出示相应图片,由了解此战役的学生介绍。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补充。)问:通过观看录像,有关凡尔登战役你了解到什么?(每个同学限讲一点)在学生发言后出示:3.结果及其影响这场以重新瓜分殖民地为目的而进行的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如何呢?活动三:师生同阅读阅读以后,由学生概括一战的结果和影响,特别突出一战给人类带来惨重的损失,使帝国主义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以及苏俄的诞生。活动四:唇枪舌战在萨拉热窝事件中,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从其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刺杀了奥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但却引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世界大战,造成3000万人的死伤,30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对普林西普与一战的关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一:普林西普是导致一战爆发的罪魁祸首观点二:普林西普无须承担一战爆发的责任你的观点是什么?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承转: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人们并没有吸取这一教训,仅仅过了20年,又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爆发了,人类又一次经受了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的洗礼。这就是——出示:(二)浩劫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活动五]阅读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德意日法西斯妄图称霸世界。2.简况[活动六]七嘴八舌话二战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示意图》要求:阅读二战形势示意图,结合你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关于二战,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重点介绍:(1)时间:1939—1945(2)战争的发动者:德意日法西斯(3)重要转折点: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展示图片或录像)(4)性质: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斗(5)结果:意德日法西斯相继投降,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但是战争让6000万人失去生命,交战双方物资总损失40000亿美元。
适时介绍第一颗原子弹的使用及其危害。(1945年8月6日,美机在广岛投下当量为2万吨TNT炸药的原子弹,日本居民死难78150人,受伤和失踪51408人。8月9日,美机在长崎投掷第二颗原子弹,居民死难23750人,受伤43020人。)
[活动七]讨论:为什么反法西斯战争能最终取得胜利?一方面突出全世界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联合起来,建立起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进行殊死斗争;另一方面强调法西斯反人类的本质必然使它走向失败,而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必然取得胜利。承转: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进步,争取持久和平是亿万人民关心的头等大事。——3.联合国的创立时间:1945年10月24日 目的:维护人类的持久和平 主要创立国:美英苏中等(可以补充:当前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资料)
第二课时[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下)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有更系统的认识,并能更深刻地认识战争带来的灾难,从而培养起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的观念;通过引导学生探讨科技的两重性,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
难点: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新课导入
叙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0世纪初爆发的两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它们就是——
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叙述: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审视这两次世界大战方方面面的情况吧。
出示课题: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下)
新课教学
(一)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
活动一:比一比,填一填。
不同点
类别
对象根本
原因起止
时间战争
发起国重大事件结果性质
一 战
二 战
相同点
……
承转: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大量新式武器运用于战争,新式武器的出现说明了什么的进步?——科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二)科技与人类
问: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科技促进人类生活的实例吗?
生举例后,再追问:科技是否对人类生活只有促进作用?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
生举例后,引出: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利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导出——
活动二:唇枪舌战话科技
正方——科学技术的发展造福于人类
反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毁灭着人类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科技发展本身无害,关键在于把科技用在哪里。我们应该把科学技术用于提高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一句话:我们应用科技造福于人类。
承转:两次世界大战的另一共同点是他们都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法西斯干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三)图说法西斯暴行
活动三:课前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收集反映德意法西斯暴行的图片,一组收集反映日本法西斯暴行的图片,并分别给收集到的图片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
可用实物投影仪、幻灯片或黑板报形式呈现。
展示完以后,由学生谈他们看后的感受。自然过渡到——
(四)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战争?
活动四:我为和平献计策。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引导学生概括出:
1. 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2. 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
3. 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
小结:略
第三课时[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最早爆发的地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实质及影响;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基本情况
难点:经济危机的实质;经济危机中资本家的处理办法;经济危机与二战策源地形成的关系
新课导入
叙述:环顾1929—1933年间的资本主义国家,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美国有1040万英亩的棉花被全铲倒在地;密西西比河漂满牛奶;巴西有2200万袋咖啡豆烧毁或倒入大海;丹麦毁灭了11700头牲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呢?
出示课题: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
新课教学
活动一:新闻联播(设置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课前准备:1 .把学生分成四组,选出各组组长。
2.由四位组长讨论确定各组报道的地区
(或国家)及主题
地区如:西欧、美洲、非洲、亚洲
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
主题如:商品被销毁;银行挤破门;失业的人们;工厂纷纷倒闭等
3. 各小组成员围绕本小组报道的地区及相应的主题收集整理资料,写成新闻报道稿。
4. 有条件的话可由各小组把相关资料特别是图片、图表、地图等制作成幻灯片作为各小组新闻报道的相应的背景
活动过程:
1.两位同学担任新闻联播主持人
2.可由主持人读各小组已准备好的新闻报道稿,也可以由小组派代表作为外景地记者做“现场报道”。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使用教材p91图7—9(寻找工作的失业者)和图7—10(挤满取款人群的银行)
其他可供参考的图片、地图、图表: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情况表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世界
外贸缩减46.2%40.6%28.4%16.5%8.4%1/3
工业下降70%69.1%50%48%50%2/3
失业人数1700万476万近300万85万300万近3000万
活动二:国际观察(设置本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实质、影响等的理解)课前准备:1.选择一位同学担任主持人。
2. 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作为资深记者参与现场分析。
3.主持人与各小组代表查阅资料,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过程:1.主持人致开场语。
2 .“资深记者”上场。
3. 每位同学都是现场观众,他们可以提出他们有关经济危机的疑惑,并要求解答。
4.如果观众提不出问题,则由主持人提问。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用好书本“母女的对话”:母女两人的对话反映了经济危机期间一种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工人失业,没有钱买煤生火取暖,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煤堆积如山,造成浪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教材P92图7—11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危机的正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孕育的。
活动三:我来想办法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国家元首,你所领导的资本主义国家正陷于危机之中,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矛盾有哪些?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解决?
设置本环节的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把握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并为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埋下伏笔。
小结:
1.2005年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世界人民都将隆重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你所在的班级也将举行一次即兴演讲比赛,请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主题撰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演讲稿。
2.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1)你认为格雷伯爵所说的“灯光”是指什么?
(2)为什么“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这说明了什么?
3.列表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

第二课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一课时]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
课程标准
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2—3 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十月革命这一世界历史上重大事件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通过对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影响的分析,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指导学生设计制表,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形成历史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解读历史图片,并运用其中的有效信息理解和认识有关历史内容。通过对列宁与十月革命胜利之间关系的剖析,使学生正确认识在革命过程中杰出个人及人民所起的作用;正确评价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重点: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意义
难点:十月革命对俄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新课导入:从上一课的内容过渡——同学们,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在20世纪的上半期,世界发生了剧烈的震荡。那么,这些剧烈的震荡表现在哪里?
生:世界大战的爆发、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师:面对剧烈的震荡,人们在思索着问题的症结,那么,你认为这些震荡出现的症结在哪里?生:战争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危机爆发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师追问:生产的产品相对于什么而言是过剩了?生:劳动人民的购买力。
师:在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下,劳动人民做牛做马,却只能获取极低的报酬。
综合大家刚才的分析,震荡出现的症结所在正是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本身。
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方案一:用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方案二:对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进行改造。俄国人民选择了第一种方案。出示课题: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新课教学:1.十月革命的原因(背景)
活动一:读一读,议一议问:十月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
生:无产阶级革命。是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革命。
问:那么,为什么俄国会发生十月革命?
请阅读书本及相关资料,了解十月革命前的俄国。(2分钟)
具体了解(1)一战前的俄国经济状况如何?
(2)一战给俄国造成了哪些影响?
(3)1917年3月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结果如何?
思考: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国情对十月革命的爆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2.过程
(1)展示图片: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革命的胜利需要领袖的正确指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彼得格勒。讨论:为什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会受到工人和士兵的热烈欢迎?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结合本课学过的内容回答。
教师小结: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列宁的到来对于俄国革命来说,就像行驶在重重迷雾中的航船看到指航的灯塔一样,有了明确的方向。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和无产阶级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列宁在革命的生死关头为俄国指明了方向,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坚定了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信心。
(2)播放录像:《列宁在十月》节选部分
教师根据录像讲解:11月6日晚到7日早晨,20万赤卫队员、革命士兵和水兵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点。7日晚上9点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向敌人最后攻击的炮声。随着炮声,革命群众和士兵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最后一个堡垒发起了总攻。雷鸣般的“乌拉”声压倒了枪击声。到8日凌晨二时许,起义者占领了东宫,临时政府的十六位部长被擒获,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取得胜利!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以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日子永远地载入了人类解放斗争的史册。概括:十月革命的基本情况——时间,主要领导人,主要参加者,最主要的特征…… 在学生概括时出示相应的图片、漫画,如
3.结果 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俄国成立了苏维埃政府,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把银行和大企业收归国有,由工人监督企业生产。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活动二:思维激扬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指导;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力量比较集中……4.影响、意义
阅读相关资料,讨论: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对俄国来说,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在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改造成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模式,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它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而且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课时]“西亚病夫”的崛起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耳其被称为“西亚病夫”的原因及“西亚病夫”的崛起过程;利用资料,把握凯末尔在土耳其崛起中的历史作用,说明历史人物在顺应历史潮流时将对历史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正确认识改革对国家与民族发展的作用。
重点:凯末尔领导的革命和改革
难点:凯末尔改革的原因
新课导入课间: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欣赏一组土耳其的风景图。如
上课铃响 :同学们欣赏了一组图片,你能谈谈你看了这些图片之后的感受吗?
生:美丽、具有异国风情……师: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国家呢?
生猜测。出示地图。这就是西亚国家土耳其,我们的祖国曾被蔑称为“东亚病夫”,而土耳其则被蔑称为“西亚病夫”,土耳其为什么会被称为“西亚病夫”呢?它的现状如何?被称为“西亚病夫”的土耳其是如何崛起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感悟土耳其的沧桑巨变吧。
新课教学:1.1922年前的土耳其
播放介绍土耳其历史的短片。看完后,请学生概括:土耳其的过去是怎么样的?
(1)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土耳其曾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信奉伊斯兰教,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2)20世纪初,土耳其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沦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被称为“西亚病夫”。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战败,成为战胜国瓜分的对象。
小组讨论——土耳其为什么会从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沦为“西亚病夫”?它与清帝国的衰落有什么共同点?
2.土耳其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追随德国的土耳其成了战败国,领土被英、法、意和希腊等国瓜分。土耳其面临着亡国的危机。"不独立,毋宁死!"土耳其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展开了规模浩大的抵抗运动。这时,一位将军毅然辞去了卖国的素丹政府授予的军职,以平民身份参加了抵抗运动,他就是凯末尔。
想一想:身为高级军官的凯末尔,为什么置个人得失于不顾,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的洪流之中呢?
(2)过程
出示教师课前绘制《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示意图》,做简要的讲解。
思考:土耳其国民军在反对协约国支持的希腊进犯的战争中,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呢?
承转: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了外国军队,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他是否已经完成了他的工作,可以安享荣华富贵了?
3.凯末尔改革
小组讨论:凯末尔为什么说真正的工作才开始?结合材料二分析他所说的真正的工作是指什么?
各抒己见: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改革措施,才能促使土耳其的重新崛起?
概括:政治——废除封建神权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实行政教分离。
经济——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工农业生产,,
思想文化上——进行文字改革,重视教育事业,破除落后观念、习俗。
……
凯末尔改革,使土耳其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课堂拓展:
1.土耳其从“西亚病夫”到一个独立、自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一个封建神权专制国家到现代土耳其,与凯末尔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今天我们这节课在感受土耳其的沧桑巨变的同时,也在感受凯末尔不凡的人生历程,土耳其人民至今仍在深深地怀念着他。
出示以上图片,要求:
拿起你的笔,在书本留白处写下你对凯末尔的评价。(字数:50—100字。)
2.土耳其从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到被称为“西亚病夫”的列强的殖民地,从殖民地到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从一个封建神权国家到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三课时]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措施及作用;通过对罗斯福总统的了解,培养学生简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评价其作用,它对消除经济危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不触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难点: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
课前准备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命名为“萧条时代”组、“今日美国”组、“总统先生”组、“新政纲领”组,并布置相应的任务。
新课导入
叙述:同学们对上一课学习的那场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一定记忆犹新吧。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了解这场经济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是如何走出这场危机的。
新课教学
(一)危机与新政
1.经济危机再回首
活动一:“萧条时代”
师:首先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那场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吧。有请“萧条时代”组上台。
小组代表:展示课前收集到的美国大萧条时代的相应图片资料。从工业发展、金融市场、就业状况、人民生活等方面展示大萧条时代(即严重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的经济状况。
承转:那么,今日美国的经济状况如何呢?
有请“今日美国”组的同学们。
小组代表:展示本小组收集到的反映当今美国经济状况的图片、表格等资料。
质疑:那么,是谁带领着美国人民从经济危机中走出的呢?
2.美国总统罗斯福
活动二:课本剧表演:胡佛与罗斯福
由“总统先生”小组表演。一位学生扮演胡佛总统,一位学生扮演罗斯福先生,一生扮演主持人。模拟总统竞选辩论会。其余学生扮演选民,最后举手表决。
过程:(1)主持人介绍胡佛总统和罗斯福先生的简历。
(2)主持人提出问题,由胡佛和罗斯福阐述各自的见解。(要求符合历史史实)
(3)胡佛和罗斯福总结陈辞。
(4)学生投票选举,并由不同阶级、阶层代表阐述选择的理由(事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3.新政纲领
活动三:由“新政纲领”组同学分金融、工业、农业、就业、救济等方面介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并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理由和最后的结果。
新政的影响:经济缓慢恢复,资本主义统治得到巩固。新政还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可供借鉴的发展道路。
在上面三个环节结束后,播放歌曲《幸福的日子又来了》
再见,悲惨的时日;去吧,倒霉的时日!我们终于摆脱了你。你好,快乐的时日!
灰暗阴沈的时日啊,如今你成了过去。因?幸福的日子又来头顶上天空又变得晴朗,
让我们再唱一首开心的歌,幸福的日子又来啦!

现在一起欢呼吧!没有人再怀疑了,让我们告诉全世界,幸福的日子又来啦!

你们的烦恼消失了,从此无忧又无虑。头顶上天空又变得晴朗;让我们再唱一首开心的歌,幸福的日子又来啦!
(二)活动四:我们的观点
1.解决美国经济危机,我的妙招——
2.罗斯福新政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练习:
1.连线题。
A列宁 ① 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美国总统
B凯末尔 ②土耳其国父
C罗斯福 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
2.上题中的三个人物都对历史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你最欣赏和敬佩的是哪一位,为什么?

第三课 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第一课时中华民族的觉醒
课程标准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3-1 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3-2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交流的结果。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让学生了解到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爱国学生,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总是走在革命的最前列,起着先锋模范作用。了解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五四运动的经过。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

展示对联:
问:你能翻译这幅对联吗?辛亥革命后,从城市到农村,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百姓的门户前仍然贴着这种对联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后概括: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仍没有根本改变,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中国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课教学(一)新文化运动
活动一:看漫画,析含义
展示漫画:请学生分析:1.你认为漫画(一)反映了什么?
2.你知道漫画(二)中所称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究竟是指什么?“老家”住在哪里?3.在中国率先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旗帜的人是谁?学生讨论回答后出示
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到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

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师:陈独秀疾呼:“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也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形象地把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思想比作一辆车子的两个车轮,号召青年们以民主与科学并重,1915年,他创办《新青年》,李大钊、鲁迅等人积极响应,新文化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活动二:比一比,看谁说得好。
请四位学生介绍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请学生给予评价,教师也参与)
在传播民主和科学的过程中,新文化的“旗手”们提倡进行文学革命,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试做白话诗、白话文。
展示唐诗、白话诗、文言文、白话文,结合这两首诗和两篇文章,说说新文化的“旗手”们在当时为什么要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活动三:议一议:在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认为儒家学说要求臣民忠于君主,儿子他人父亲,妻子顺从丈夫,把人变成了奴隶,是民主和科学的大敌。因此,他们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要“打倒孔家店”。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种做法?小组讨论后发言
引导学生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应该一分为二的加以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结合书本p99图7—24和2004.9.27—28 在衢州召开的国际孔子文化节加以说明。展示图片
9月27日下午,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衢州举行隆重的南宗孔子国际文化节开幕式。衢州祭孔大典成了一个喜庆的节日。
孔氏大宗寓衢八百春秋,伴随历史的沧桑,孔氏南宗家庙屡迁、屡毁、屡建,但中华文化精神却代代相传。
从上可知: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长期禁锢人民的封建专制思想、旧道理、旧文学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当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时候,一场新的运动在积压中爆发,请看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
展示资料
(1)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不顾中国的中立地位,借口对德国宣战,派兵登陆山东及进攻青岛。次年,中国请求日本撤兵,日本断然拒绝,乃生产了中日「山东问题」。
(2)一九一九年一月十八日,中国以战胜国资格,派陆征祥、顾维均及王正廷出席在法国举行的巴黎和会。
活动四:假设你是当时的北京学生,面对日本人的侵略野心,你对巴黎和会有何憧憬?试写出你的期望。(以50-100字为限)
可事实与人们的愿望相违背,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师问:走在革命最前列,起先锋作用的哪些人?
生答:爱国学生。
2.五四运动的经过(有条件的可看五四运动的录像片)
学生罢课:
上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学生均展开罢课,集会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设问:(1)假设你是当时的北京学生,你是否会参与这次运动?为什么?
(2)假设你已参加了五四运动,并成为学生领袖(宣传组)试替这次运动创作:
①标语一则(以二十字限);例:「取消二十一条」
②口号一则(以十字为限);例:「内争国权、外除国贼」
学生的被逮捕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全国各阶层人民纷纷加入到这场运动中。
工人罢工(书本P101图7—30);商人罢市(P101图7—31)
3.五四运动的结果:由学生回答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表
参与者反对的对象斗争的形式
新文化运动进步的知识分子、学生封建专制制度,旧文学,旧道德创办报刊进行宣传、改革文学
五四运动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学生、工人阶级、商人等帝国主义、封建北洋军阀政府创办报刊进行宣传,游行示威(罢课、罢工、罢市)
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华民族是如何一步步觉醒的:从制度层面的改良到精神层面的反思;从单纯的反帝或单纯的反封建到把反帝与反封建紧密结合。
练习
1.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答案或在方框内打“√”,你会成功的。
五四运动
发生日期: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发生地点:_______________
发起者身份:_____________
所持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性质: 爱国 叛乱
2.年,创办,率先举起了“”和“”的大旗号码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方法认识事物。随后,、、等积极响应。
3.观察下列两幅漫画后回答问题
(一)(二)
(1)漫画(一)反映了1919年要打倒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及章宗祥,你认为这三只拳头分别代表那三个阶层的人物?
(2)你认为各阶层团结与否,与一个运动的发展有何关系?
(3)漫画(二)中所指的救国利器是什么?
4.五四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对现代中国的文化、社会、政治都有深远影响。试设计一牌纪念五四运动之纪念碑,当中写出五四运动之意义。(以一百字为限)
五四运动纪念碑

第二课时历史性的转折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或经过),二次大会的召开,让学生了解中共成立的意义:“两大”——“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两新”——“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是中国历史性的转折。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学习,体会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党的热爱之心,坚信党的领导。
重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和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对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理解
新课导入,史料导入
毛泽东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全世界,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想一想:为什么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什么政党领导下取得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那工人阶级又是由哪个政党来领导的呢?新课教学二、历史的转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议一议: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请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得出:(1)思想基础: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毛泽东、董必武等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阶段基础: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无产阶级成长和工人运动对比表
工人人数罢工次数规模斗争的形式斗争的目标
辛亥革命前60万65次左右几百人分散斗争多为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的经济斗争
辛亥革命后—1919年200万左右130多次几千人同盟罢工、联合斗争转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已开始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人阶级,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就开始以自觉的姿态,为中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3)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深入民间,与工农民众相结合,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各地建立早期党组织。
引导学生观察早期共产党组织创建形势图(P103图7—32),要求概括早期共产党组织分布地点的共同特点,并尝试说明原因。设问: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快速发展及其活动,表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它表明在中国正式成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的条件成熟了,一个统一的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即将诞生。
教师要强调陈独秀、李大钊在党的创建工作中的贡献“南陈北李”。大家谈: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得出: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因为大会:①确立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确立了奋斗目标: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③选举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陈独秀未虽然未参加会议,但因他在新文化运动和党的创建工作中的贡献和影响,被选为书记)(2)结合书本P104图7—35、图7—36,提问:你知道有关中共一大会址及党的生日的史实吗?假如让你选会址,你会选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学生谈的过程或谈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或引导(3)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全部完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中共二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全部完成。因为这次大会:①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②切合实际,提出当前党的奋斗目标:对内打倒军阀,对外推翻日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把中国统一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③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80多年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革命未能解决的问题。
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时出示歌词,要求学生从中体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师生共唱后,问:从歌曲中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有条件的可放录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意义:两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
两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要求学生思索:“新”体现在哪里?课堂延伸
时间党的会议名称全国党员人数
1921年中共一大全国党员人数50多名
1922年中共二大全国党员人数195名
1925年中共四大全国党员人数432名
1927年中共五大全国党员人数994名
1997年十五大全国党员人数590万名
2002年十六大全国党员人数660万名
1.上述表格说明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增加,队伍的不断壮大,表明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信不断提高。
2.你能举几个当今社会中国共产党为民办实事的例子吗?(例:减轻农民的税收;建南水北调工程等)
课堂评价:评选出表现最好的两个小组和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
第三课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党背叛革命和血腥屠杀等历史史实,让学生体会到党为革命和人民付之的行动和作出的牺牲,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崇高革命精神,从而激发对党的崇敬之情。
重点: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北伐胜利进军
难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的原因
导入新课:从中共二大说起: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而在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力量都十分强大,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仅靠共产党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中共二大认为共产党应该联合全国各革命党派,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
新课教学(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确定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设问:1.孙中山会不会同意与共产党合作,为什么?
教师展示资料,学生结合材料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不断领导反对军阀的斗争
时间革命名称结果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国外
1915-1916年护国运动胜利,袁世凯气急病死
1917年反对张勋复洋胜利,段祺瑞再度掌握中失政权
1917-1918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1921-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引导学生得出:(1)孙中山不断致力于国民革命,但最后大都失败了,迫使他寻找革命的新出路。(2)五四运动让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就这样,孙中山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转变设问:2.第一次国共合作于哪年正式实现(1924年)?合作是不是等于合并?教师要作正确指导,中国共产党只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并不是两个政党的合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孙中山一生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和亲自投身于实践的伟大行动。大家说:请学生说说与黄埔军校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要求学生参与评价)设问:3.阅读教材P105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说说这所军校与其他军校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1)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2)军事制度严明,管理制度严格,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加强对学员的革命思想教育,是一所新型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学校;(3)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对建立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起了重大作用。
(二)北伐战争
展示图片(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录像)在看完图片(或录像的基础上)
请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学生概述北伐战争(或请学生设计问题),教师作
补充(要求学生参与评价)1.北伐战争的原因(目的):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2.北伐战争的对象:封建军阀3.北伐战争的经过:展示地图
北伐经过教师不需讲得太多,只要让学生看了地图有个直观印象,知道从什么地点出发,向哪些方向进军即可。(教师可着重介绍北伐军在浙江的战斗情况)
4.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1)国民革命军特别是其中的共产党人的英勇作战(如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
(2)工农大众的大力支持
这是北伐战争期间,湖南省农民协会出版的《农民画报》。画报上印有“工农兵联合起来 打倒帝国主义 打倒军阀”的字样,它反映出了当时农民运动的斗争目标。
5.北伐取得的成就:推动了国民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也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请学生看教材图7-38九江码头)
6.北伐的结果:由于蒋介石的背叛革命,北伐战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三天时间,共产党员工人领袖,革命群众被杀300多人,被捕1000多人,失踪5000多人。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
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
1927年7月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然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李大钊被杀图片。右图就是东北军阀张作霖杀害李大钊的罪证。
就这样,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了。
思考: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为什么会惨遭国民党的血腥屠杀?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表各自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小结:(1)国民党右派,特别是蒋介石投机革命,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2)帝国主义的支持,提供反革命经费;(3)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坚持右倾投降主义一再妥协退让。4)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
课堂评价:评选出表现最好的二组和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

第四课时红色根据地的建立和长征的胜利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南昌起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胜利,让学生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性、艰苦性,看到我们党由幼稚走向成熟,增进学生对党和红军的感情,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刻苦学习的动力,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胜利长征
难点:革命根据地创立的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图片
朱德在南昌起义中用过的枪设问:枪有什么用途?这是谁用的枪?在什么时候用过?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面对国民党反对派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拿起枪,又继续战斗。
贺龙,徐特立在革命最危急时刻参加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左派领袖宋庆龄公开声明同蒋汪势不两立。
新课教学一、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展示《南昌起义》图(有条件可看录像片段)请学生分析南昌起义的意义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为了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会这样说?
师: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独立武装斗争,确立对军队的领导权,才能夺取政权,取得革命的胜利。
设问:除南昌起义外,你知道当时还有哪些著名的武装起义?它们的结果如何?
它们的结果都失败了,那么,出路究竟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得出: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它们的结果都失败了。因为这些起义都在国民党力量强大的地方进行,而且以进攻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面对挫折,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形势: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农产品丰富,革命基础较好,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山区是中国革命的基地。他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江西、湖南交界处的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教师强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观察图7—39(1929—1933年革命根据地)问:从图中可以看出1929—1933年间中国共产党还创立了哪些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根据地是哪一个?通过观察与回答,了解革命根据地的简要状况。
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和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大威胁,对此,蒋介石的态度如何?生:对中央党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师:有国民党的“围剿”便有勇敢的红军战士的反“围剿”。
二、反“围剿”和红军长征
师:展示表格,以便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王明的错误指挥,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蒋介石先后发动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时间敌军反“围剿”指挥者策略结果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2月10万毛泽东“撒开两手,诱敌深入”胜利
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20万毛泽东“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并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胜利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6月7月间30万毛泽东避敌主力,打其虚弱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底30多个师周恩来
朱 德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歼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10月100万王 明“左”倾冒险主义,城市中心论,在城市全线出击失败
为保存红军实力,被迫长征。展示地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录像)
教师不需照地图讲长征的经过,只是让学生有直观感觉,便于学生寻找自己的记忆,进行下面“大家说”的活动。大家说:你对红军长征过程哪一片段或哪几片段的历史最感动?印象最深?你认为红军长征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
重点讨论,强调遵义会议召开的意义: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关。在学生介绍完以后,设问:你如何评价长征的历史意义?生小组讨论后概括: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它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是宣言书”,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是宣传队”,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
“长征是播种机”,它到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学生齐读上述长征的历史意义思考:如果“我”是当时的红军,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吗?现在的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踊跃回答,同时教师给予评价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本中毛泽东的诗《长征》,然后教师演唱一次。最后大家跟着播放的歌曲齐唱《长征》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长征的伟大壮举。
课堂评价:评选出表现最好的二组和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

第四课 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第一课时
●课程目标 
5-1 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5-2 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初步学会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教学重点: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感受科学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并能以历史的辨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变化。
教学难点:对中国近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的认识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奇妙的活动照相》片断
在近代除了照相、拍电影之外,还有许多工业革命的产物传入中国,悄然改变着古老中国的社会生活。那么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活动一:寻找历史、感受变化
分组活动(比一比、赛一赛)
物 你知道我们的日常用品中带有外来音的还有哪些?(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质 近代中国城市都有哪些交通工具?古人都有什么交通工具?
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办报的国家之一,为什么课文把读报当成新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刊物在宣传新思想、探索新问题、介绍新知识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化 连一连 当时人们为什么害怕拍照片?现代人呢?
习 为什么要剪辫子?(既有向西方社会风俗靠拢的含义,也有表示与清政府决裂的意义,并成为近代习俗改革中最具革命性的行动。)
俗 什么是天足运动?
活动二:探究历史、发现变化(探究火车在中国的发展史------接受、改造、创新)
1.火车的“老家”在哪里?它们在中国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一方面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并进一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它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最先向中国人介绍蒸汽机车的是谁?我国最早的铁路是在什么时候建的什么铁路?中国人第一次听到火车的汽笛时有什么感受?
3.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机车叫什么?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什么铁路?
4.火车有什么优点?想像一下,火车的出现,会导致人们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
知识链接
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发展史,比如衣食住行方面。
材料附
活动三:思考历史、感悟变化
想一想,我国古代那么多世界领先的发明,为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列举古代中国都有哪些领先于世界的发明、技术。
(1、中国科技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如偏重于实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滞后。2、中国历代统治者实行抑商重农的政策。3、国家政策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比如愚民政策与奴化教育。4、自满保守和闭关自守政策。等等)
活动四:以史为鉴、审视变化
一位初三学生:“我们小时侯看的米老鼠、汤姆猫,至今还活跃在电视、舞台上,有的卡通明星如史努比、吉蒂猫,我们甚至没看过动画片就从文具、玩具上认识了它们;可孙悟空、哪吒现在都到哪里去了?” 嘟啦A梦 、樱桃小丸子、灌篮高手等外国的动漫越来越多,充斥着少儿文化生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少年。
你是如何看待外国的动漫在中国的发展?
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从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三方面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些生活变迁不仅是中国社会时代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交往交流日益加深的结果。因此,不管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文明的发展需要交流,人类的进步需要交往,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

第四课 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新课导入]
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了解。可以用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断,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从而引入主题。
[头脑中的变化]
1.科学思想渐入人心
(1)联系中国近代哪些重大事件,提问:近代哪些重大事件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入?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思想的传入历程。
(2)近代教育制度下的学校是科学思想传播的主阵地。让学生对比,“当时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不同?”(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不同的教育内容下,培养了不同的人,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正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新型知识分子,引导着中国社会缓慢然而又是不可逆转地向着文明和民主的方向前进。
2.民主观念的影响
(1)学生两个人一组通过对话来体验清朝时期称“老爷”、“大人”和民国时期称“先生”、“女士”的不同情感态度,同时让学生思考造成称呼差异的原因。前者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后者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2)婚姻变化,主题是体现婚姻的自由、平等。让学生看阅读卡,了解西方新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同时点明,婚姻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物质、精神和习俗的变化。
3.妇女地位提高
(1)妇女地位提高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让学生看图7-51,问学生从这则报道中获得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从事件背后分析社会文明进步的原因。
(2)探讨妇女缠足问题。让学生对周围最年长的妇女和自己的母亲分别进行一个调查采访,了解妇女缠足的过程,从而体会放足对中国妇女地位提高及生活改变的意义。并写一篇调查报告作为这个问题的课后延伸。

第五课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如: 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建立魔鬼部队731,对根据地进行血腥的“三光”政策;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明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抵御外敌入侵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联系当前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东北毒气事件”等事实,运用历史知识,驳斥侵华日军的荒谬言论,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与鉴别能力。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史实,进而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收集抗日战争中英雄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国破家亡的苦痛与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与反抗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日本侵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知道血的教训应该永远记取。了解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进而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通过历史史实的叙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明确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学会以史为鉴,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
[新课导入]
歌曲导入
学生齐唱国歌,提问:歌中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个时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华北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以此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阅读课文和图7-54、7-55,提问:“日本发动这两个事变是偶然的吗?为什么?”
(并不是偶然的。这是日本“大陆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较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创设情景,播放音像,让学生感受东北沦陷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与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
(2)对比两次事变,明确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遭受了日本的局部侵略,七七事变则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抗日战争从1931年就已经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变,则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它拉开了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序幕。
2.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阅读课文和图片,掌握日本侵略者的几个主要罪行:南京大屠杀、731部队、轰炸城市和“三光”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曾以感动中国(2002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的为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打官司的原告团团长浙江老乡王选正在浙江各地深入民间,寻找当年细菌战的幸存者、见证人,她已经很累了,你能与王选他们一起收集到了180名中国受害者的资料吗?课后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还历史真相。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最后,可归纳“日本教科书事件”中的有关谬论,让学生逐条反驳,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时刻警惕悲剧的重演。

第五课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如: 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建立魔鬼部队731,对根据地进行血腥的“三光”政策;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明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抵御外敌入侵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联系当前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东北毒气事件”等事实,运用历史知识,驳斥侵华日军的荒谬言论,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与鉴别能力。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史实,进而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收集抗日战争中英雄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国破家亡的苦痛与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与反抗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日本侵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知道血的教训应该永远记取。了解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进而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通过历史史实的叙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明确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学会以史为鉴,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
归纳“日本教科书事件”中的有关谬论,让学生逐条反驳,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时刻警惕悲剧的重演。
[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理清线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阅读卡,提出问题:①“当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什么政策?他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
(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由其阶级本质决定的。)
②说说这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个政策的推行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气焰,同时也造成了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
③“蒋介石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如何转变的?”
(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
(2)在线索的外面,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还更有现实价值的内容,在此应该有一个情感的升华,即: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的青年学生历来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当代青年要发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谋求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3)创设情景,模拟历史,让学生来处理历史问题:如果让你作为当时的中共领导人,应该怎样处理西安事变?怎样处置蒋介石?结合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不能感情用事,武断地下结论,要据理分析,有科学依据。进而理解党的决策代表着人民的利益,是完全正确的。
2.抗日战争胜利
(1)抗战胜利原因
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抗日战争却能够取得胜利?” 
(中国军民的顽强作战和华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劳动人民创造的智慧。感受先辈的革命精神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2)抗战胜利意义
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组织学生参观或瞻仰有关抗日战争的纪念馆、展览室或抗日烈士陵园,或观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录片或幻灯片。在上述学习、考察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小结。略

第六课 新中国的诞生 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理解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了解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历史问题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以及培养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谈判、主要战役等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支持的史实,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等内容,分析革命胜利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感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延安精神的大讨论,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新中国诞生的有关材料学习,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对比,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精神。
教材线索
[新课导入]
想象导入
放一段抗日战争中人民遭受战争苦难的录像,提问如果你是录像里的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抗战胜利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和平。但他们有没有得到和平呢?让学生在当时人们渴望和平的情感体验中导入新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1.腐败的国民党统治区
(1)让学生看阅读卡提问:“为什么说国民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中国的黑暗命运?”(因为国民党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共产党,即准备发动内战,因此是黑暗的命运。)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提问:“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表现在哪些方面?”(国民党在政治上实施独裁专政,压制民主,实行特务统治;在经济上少数官僚掌握了大量财富。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而且完全没有民主和自由。)
2.根据地的发展
(1)指导学生观察图7-73请学生描绘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思考:“为什么人民积极参加选举?”(人民得到了民主选举的权利,翻身做主人了。)
(2)让学生观看图7-74、7-75,提问:“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根据地的什么问题?”(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
(3)归纳:“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其欣欣向荣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上,人民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制度;经济上,通过大生产运动,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4)让学生学生回归现实社会,组织延安精神大讨论。议题1“延安精神是否过时?” 议题2“怎样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5)指导学生看阅读卡“胜利的灾难”,综合上述结论,通过对比,进一步得出人民拥护和信任共产党的结论。
3.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发动
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1)说一说蒋介石暂时做出和平姿态的原因。
(2)模拟历史,如果你是毛泽东,面对蒋介石的邀请,是否会应邀赴重庆参加谈判?让学生分析几种可能性。引出:共产党人诚心诚意谈判,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
(3)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充分暴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中国人民为了自己,为了保卫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利和幸福,为了中国一个光明的前途,只好拿起武器作战。
小结 略。
第二课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战初期、三大战役前和战略决战后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情况,学会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战况,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主要决定,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理解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历史掀开了新一页。
(2)过程与方法:解读教材资料《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结合上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一目的学习,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研读图7-76《毛泽东转战陕北》、图7-77《三大战役形势图》和阅读卡《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学会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解读图7-79《红旗插上“总统府”》和图7-80《开国大典》,明确永恒的治国哲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国共两党内战初期悬殊的军事实力对比及“出人意料”的结局,体会人民群众的作用,确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这一历史进程,感受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越领导才能;品味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后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里程碑意义。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新课导入)[提问] 蒋介石是什么时候发动全面内战的?本课时的教学任务较重。本设问的意图是温故知新,直切本课主题。(新课教学)[研读1] 教师指导学生研读课本资料《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并提出如下讨论题引导学生研读:[讨论]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外国记者,你将如何预测中国内战的结果?为什么?这一设计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确认蒋介石政府在发动内战之初在军事上所占的绝对优势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对中国前途的忧虑。教师无需作展开。
[提问] 你们认为毛泽东的判断对不对?他是依据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的呢?
本设问供学生自由讨论与发言,不管他们是如何认识的,都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好铺垫。教师甚至可以将本问题暂时搁置,设置悬念:那么战争结果到底如何呢?且看战争进程。[板书] 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研读2] 教师指导学生研读图7—76《毛泽东转战陕北》,并提出如下讨论题,提示学生结合上述投影材料研读:[讨论] 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什么要撤离革命圣地延安?[小结] 撤离延安正是中共坚决贯彻军事原则的表现: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撤离延安是为了保存实力,寻机歼敌。事实也证明,蒋介石只得到了一座空城,却在西北不断地损兵折将。所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一个英明决策。[承转]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了,这时,能否把握战机,敢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成了战略决策上的关键问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综观战争全局,果断作出了进行战略决战的英明决策。[板书] 2、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研读3] 教师指导学生研读图7—77《三大战役形势图》,同时视学生的实际情选择下列两个方案中的一个推进教学:[活动] 方案一:推出《三大战役各简况表》(空白),让学生填写并进行比较。
方案二:请学生根据从《三大战役形势图中》获取的信息,自列一张三大战役综合信息表,并比较三大战役的情况(如下表)。
战 役 名 称起 讫 时 间歼 敌 数(万)
辽沈战役1948.9——1948.1147
淮海战役1948.11——1949.155
平津战役1948.11——1949.152
总 计154
不管是采用哪一个教学方案,教师都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适当小结。
[研读4] 教师指导学生研读阅读卡《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并作如下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问] 阅读卡《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依靠力量是谁?为什么这么说?
本设问的意图是要让学生明白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作用,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如有必要,还可采用以下方案之一让学生加深对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作用的认识,同时也对人民战争有更直观的体验。方案一:展示《三大战役中群众支援前线概况表》方案二:放映影片《大决战》片段。 [小结] 毛泽东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是人心的向背,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毛泽东当然是有感而发。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是历史的创造者。[研读5]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7—79“红旗插上‘总统府’”作为承转,同时完成相关板书。[板书] 3、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1949年4月)
[讨论] 大规模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在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实力迅速由弱变强,直至打败国民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4页的相关内容,并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最后要作适当的讨论小结。
[小结] 中共迅速取胜的原因有很多,主观方面如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客观方面如蒋介石政府政治上孤立、失去民心,军事上军队士气不高,经济上横征暴敛、导致崩溃,还有统治的腐败等。
[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相关内容和阅读卡《国歌国旗国徽的产生》,并提示学生将注意重心放在北平政协会议的主要决定上。
教师小结略,只要按教材所述归纳即可,无需补充。
[板书](2)开国大典
[呈现]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7—80《开国大典》,进行生动激情地描述,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如有条件,建议配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录音背景,或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活动](代课堂小结)学生一起高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问题研讨
值得探索的是:为什么国民党会在战争初期军队数量占绝对优势、武器装备精良、国统区拥有众多人口、并且有美帝国主义支持的情况下如此迅速地溃不成军,并走向覆灭?在学生探究后,至少要让学生掌握以下两点:一是学会观察事物要从本质上看问题的方法。无论国民党从表象上看多么强大,但因为它冒天下之大不韪,逆潮流而动,违背民意的,所以注定要失败。二是学会从这段历史中总结出一个道理: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探索与斗争后作出自觉选择的结果。

综合探究七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 1课时
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6—4 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始末和浮雕刻画的历史事件了解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体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观点。
2.能够列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了解它(他)们在历史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3。学会在世界大背景下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4。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收集历史资料,初步掌握获取阅读,理解有效信息并重组这些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如何从对百年历史的回顾中去总结历史教训和经验,并能分析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借鉴作用。
教学过程:
在课前将学生分组(4或8组)结合P128页大事填充表,收集近代史上在中国发生的大事和近代史上著名人物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或影音)。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收集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评、总结。
听完学生的介绍,完成P128页的表格,对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内容加深把握。
一百年来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时间重大事件与人物
1840—1859年林则徐、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1860—1879年洋务运动、李鸿章
1880—1899年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1900—1919年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孙中山、五四运动
1920—192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昌起义、毛泽东
1930—1939年九一八、长征、西安事变、抗战
1940—1949年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谈一谈:了解了中国近代百年磨难史,你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讨论)1、落后就要挨打!2、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3、我们要居安思危,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不会落伍。
讨论思考:1、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追求进步而进行的斗争的结局如何?
2、中国人民探索独立和进步,追求解放和自由的历程,为什么早期一直都不成功,而后来能取得成功?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目的是通过近代史上中国不同革命运动不同的结局之间的对比让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相继失败的结局告诉我们,在中国这样的国情下,靠旧式的农民起义、先进地主阶级分子改革、资产阶级改良、资产阶级革命等动路都是行不通的,他们无法带领中国人民真正获得独立和解放。而抗日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寻找到了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斗争,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救中国!
鲁迅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利用鲁迅名言导入到下个环节:介绍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人物廊”(教师出示任务图片,让学生充当讲解员,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来介绍历史人物)
1。禁烟英雄林则徐。2.变法先锋谭嗣同。3.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4.革命女侠秋瑾。5抗日英烈张自忠。6人民领袖毛泽东。
总结: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er/71714.html

相关阅读:中日甲午战争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一课教案
第12课 民族团结教案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学案
第20课 变革中的社会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