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九年级 来源: 记忆方法网
绪言和第一单元 姓名 座号
一、填名称或符号(4分,错一个扣1分,扣完本题4分为止):钠 Mg 铝 钡 Zn 银 锰 Fe 钾 钙 Cu 氯 P 硫 碳 H O 氮 水 氧气 汞 硅 CO2
二、 (30分)
1、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下面是某同学关于化学的一些看法,你认为不正确的 是( )
A、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 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可以为人类提供新能源 D、化学正在为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下列现象与变化本质不相符的是 ( )
A、煤的燃烧——化学变化 B、汽油挥发——化学变化
C、冰雪消融——物理变化 D、玻璃破碎——物理变化
3、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
A、铝材料做高压锅 B、液化气做燃料 C、炭黑做填充剂 D、钢材制铁轨
4、下列仪器中,具有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加热较多液体等几种用途的是 ( )
A、试管 B、滴瓶 C、蒸发皿 D、烧杯
5、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
A B C D
7、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 )
A B C D
8、进行化学实验时,下列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 )
A、若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万一药液溅到眼睛里,应立即揉揉眼睛缓解一下,
C、添加液体时,倒入的液体过多,可将多余的液体倒回原试剂瓶
D、找不着灯帽时,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
9、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论是“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以下措施与“绿色奥运”理念无关的是 ( )
A、招募奥运会志愿者为奥运会提供服务
B、关闭和搬迁一批高污染工业企业
C、在市区增加绿化面积,并建立空气质量监督制度
D、在奥运村将使用锂电池公交车,实现空气污染物的零排放
10、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刚熄灭时,烛心会冒出一缕白烟,燃着的火柴只碰到
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如图所示。此白烟可能是 ( )
A、氮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11、取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 )
A、均匀地被烧黑 B、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得最黑
C、放置在内焰部分被烧得最黑 D、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得最黑
12、人体呼出的气体可以使:①带火星木条复燃;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① C、②③ D、②
13、某同学生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读数为3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 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
A、大于10 mL B、小于10 mL C、等于10 mL D、无法确定
14、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实验中,需要加热约150 mL的水,要用到的下列仪器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
15、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若砝码放在左盘,称量物放在右盘,达到平衡时砝码为10克,游码读数为0.9克,对这种操作的评价有:①称量方法不正确;②称量方法正确;③无法称得称量物的质量;
④可知称量物为9.1克;⑤可知称量物为10.9克。 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和③ B、①和④ C、①和⑤ D、①②和⑤
三、请用下列仪器的名称并画出后两种仪器的草图:(30分)
盛水的水槽 集气瓶
(1)在上述仪器中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所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量取4.5mL溶液,需要合适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少量稀盐酸可存放在_______________ 铁钉可贮存在______________
1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根据下列实验要求:
(1)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药品没有说明用量,应取_________________,液体药品为________________;固体药品应以__________ ______为宜,用剩的药品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应先进行_______________,试管应与桌面成___________角,试管中液体的体积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__
(4)将细口瓶中的液体倾倒到试管中时,应注意的事项是:
①细口瓶的塞子应______________在桌上
②倾倒液体时,标签应______________,瓶口要挨着试管口,缓慢地倒
(5)连接仪器时,若玻璃导管不易插入胶皮管内,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可知,吸入的空气中含有的___________比呼出的气体多,而含有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比呼出的气体少。
19、臭氧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臭氧( O3 )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在无声放电条件下,氧气可以转化为臭氧。在离地面约25km的高空有一个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超音速飞机排放出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形成臭氧层空洞,导致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影响人体健康。请填写下列空白。
(1)短文中有关臭氧的物理性质有(用波浪线划)
(2) 氧气转化为臭氧属于_____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保护臭氧层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
20、电灯可以照明,但在停电的时候,我们可以点燃蜡烛照明,请你就这两种照明方法,从你所学过化学知识,找出二者2个方面的差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36分)
21、在实验过程中若操作不当会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引发事故。请你在题后横线上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 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 取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将滴管伸入试管内滴加药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蜡烛是由______和_______组成的,蜡烛的硬度较_______ _______气味,蜡烛_________
(填“溶”或“不溶”)于水,把蜡烛放入水中,蜡烛_________________(填“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__________(填“大”或“小”);
(2)蜡烛燃烧过程中,烛芯处的石蜡会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变化。燃烧时火焰分______层,__________最明亮.。__________最暗。________部分的温度最高,_____部分温度最低。将干燥的烧杯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___生成,迅速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____和_____两种物质
(3)熄灭蜡烛时,有一缕____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它,能将蜡烛______
23、托盘天平的使用是重要的基本实验操作.
(1)称量前,先把_________,检查天平是否平衡,如果天平的指针偏左,则右侧的平衡螺母往____(“左”或“右”)移
(2)托盘天平调零后,在左托盘衬纸上放置氧
化铜粉末,右盘衬纸上放置一个5.0g砝码,游
码标尺读数如右图所示,此时天平平衡。则被称量的氧化铜质量为_____
(3)若用托盘天平称量一未知质量的烧杯.现用“↓”表示向托盘上增加砝码,用“↑”表示从托盘上减少砝码,请使用“↓”和“↑”在下表中表示你的称量过量过程(若烧杯的实验质量为35.0g)
砝码502020105
取用情况↓↑↓
(4)称量完毕后的操作是:将砝码____________ 把游码__________
(5)称量时应注意,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_______________称量
24、为了测定植物的呼吸作用,某同学设计了如右图
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C瓶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排除外界因素对实验的干扰,设计了A装置,
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 C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san/73002.html

相关阅读:初三化学同步练习:原子的构成同步练习及答案
初三上学期化学寒假作业答案参考2016年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十二单元检测试卷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测试题
初三化学8.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练习题(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