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2011届高三地理中国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013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中国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中国的疆域
(l)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疆域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
优越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
(3)濒临的海洋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
(4)陆界和邻国

2.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附1:我国邻国记忆
十五邻国陆上环 朝鲜俄国和蒙古 哈吉塔巴阿富汗
印尼锡不缅老南 隔海六国要记全 印尼马文菲日韩

附2: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空格处请学生自己填写)
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大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大区
黑东

区湘




吉鄂
辽粤



区桂
内蒙古琼
京豫
津川或蜀
西


冀云或滇




区贵或黔
苏藏
浙渝
赣陕或秦

西


鲁甘或陇
皖宁
闽青
台台北新
港香港
澳澳门

附3:中国省级行政区歌诀
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华东六省上海市,三江鲁院闽台岛;中南五省加一区,两湖两广两南到;
西南三省一区市,川云贵藏添重庆;西北三省加二区,陕甘宁青新疆好。

(二)中国的区域差异
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

(2)三大自然区特点

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海拔较低,平原众多海拔较高,差异显著海拔高,4000米以上
气候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湿润降水少,气温变化大高寒气候
植被土壤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多内流河和咸水湖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热量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分成为北部地区气候差异的重要因素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黑土肥沃,只能种植春小麦,一年一熟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为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水分不足、旱作为主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水田为主,一年两熟到三熟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四季常绿,一年三熟、可种植热带作物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基本在内蒙古高原上,宽广坦荡,距海较近属半干旱气候,草原为主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干旱,光照丰富、河流少、短、流量小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夏半年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垂直分异明显

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1)划分(组成省区)
东部:沿海省区加北京市,暂未包括港、澳、台,共12个省级行政区
西部:西北陕、甘、宁、青、新疆和西南川、云、贵、藏、重庆10个省级行政区
中部:除东部、西部外的9个省级行政区
(2)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代表
经济发展速度:由东向西变慢,差距扩大。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潜力
(3)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自然原因:东部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有利开发,而中西部气候干旱或高寒;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便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中西部距海较远,比较闭塞
社会和经济原因: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危机感、紧迫感强。产业结构较优,工业化、城镇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较高,改革开放早,依据有利的区位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地带地位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东部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高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化、国际化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发展
中部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重工业发达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交通、开发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三)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1.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1)国土整治
概念:是为了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定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
我国国土整治的难度:国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总体基础比较薄弱,科技水平较低。因此国土整治,要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
我国的国土整治工作
①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洪是整治大江大河的首要任务
②跨流域调水:主要工程有南水北调、北水南调(东北地区引嫩江、松花江水到辽宁)、引黄工程等
③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中国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三北”防护林是世界最大的生态工程,还有长江中上游、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正在建设中
④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2)区域发展

2.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遥感概念: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关键装置:传感器
遥感技术:从传感器接受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全过程
(2)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简称GJS,它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3)全球定位系统
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简称GPS
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基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测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四)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1.东北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
(l)区域概况
东北区组成:黑吉辽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气候与主要农作物: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满足一年一熟,南部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棉花;中部中温带生长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北部春小麦、大豆为主
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西、北、东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森林居三大林区之首。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面积居全国之首
经济协作条件好、农业工业有良好基础,雄厚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土地资源优势——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最有利的条件
耕地面积广大,占全国1/5,人均耕地全国最高
土壤肥沃。大部分是有机质含量很高的黑土、黑钙土
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国土整治的一个方向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加速以商品粮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
(3)森林资源优势
全国最大林区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1/3
宜林地区广
森林树种丰富。主要林木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和以红松为代表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4)结论:东北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对建成全国性的大型农业、林业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东北作为全国农产品生产基地,首先是粮食基地。
(5)注意问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挥现有耕地生产潜力,提高单产,是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

2.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1)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黑土的利用: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为了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必须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的肥力。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减少水土的流失;注意土壤的培肥,主要是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
(2)沼泽的保护
三江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沼泽是蓄水池、水源地,对于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都起着重要作用,东北的沼泽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的栖息地,沼泽植物又是一项重要资源
(3)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中部松辽平原玉米产量大,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3.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林业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其中黑龙江省最多,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问题: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材质下降;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采伐以皆伐为主,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2)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是东北林区的一项首要任务,具体措施是;
坚持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按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采伐量积极营造人工林。从长远看,营林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利用,是林业生产的根本
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
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加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3)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
挖掘森林工业发展的潜力,关键在于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最大限度地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是东北林业基地发展的重点,从事采集、养殖、栽培森林中的动植物资源,是林区人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东南部的丘陵柞林地区,发展柞蚕生产等

(五)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l)辽阔的冲积平原
位于黄河下游,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河流的堆积作用对地貌取决定性影响
②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按灾害
黄淮海平原的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等特点。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加上和缓的地势,使黄淮海平原极易发生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升高很快,蒸发旺盛,风沙多。此时,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地区,或排水不畅的洼地,会出现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的现象,形成盐碱地。雨季洼地积水,形成洪涝灾害。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重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
(3)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
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区,耕地中存在一些限制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主要有:
排水或灌水条件很差的低洼地或山坡地,容易遭受涝灾和旱灾
只用地,不养地,土壤肥力日益下降
在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侵蚀和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肥力不断降低
由于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致使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壤盐碱化
黄淮海平原提高农业产量的着眼点应该是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对黄淮海平原的整治,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关键所在

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1)低温地的治理与开发——辛店洼为例
特点:地势低平;渍涝严重;成立母质为黄河沉积物,土壤质地较好;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
治理:鱼塘——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里种粮、果、棉、饲料作物等,饲养禽畜
优点:鱼塘——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2)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以北丘洼为例
形成: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也称水盐运动。旱季蒸发强烈,土壤中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又被雨水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雨季过后,随着蒸发的加强,土壤又开始了积盐过程。因此,土壤中水盐运动,具有春季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
(3)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法

(六)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l)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南方低山丘陵区范围: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
人口数量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人地关系出现了明显矛盾
大量非耕地利用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不高,自然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2)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气候资源: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但因季风活动及其在年际和年内的不稳定性,伴随着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
生物资源:品种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利用的生物资源品种单一,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土地和土壤资源: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红壤面积大,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南方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大力改造
水资源:河流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建立水电工程和发展灌溉农业。
结论: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热等最难改造的生产条件并不存在根本缺陷,但因地貌差异形成的多种土地类型,可以因地配置繁多的生物品种,因此这一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此外,这里劳动力资源充足,而且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与海港,有开发低山丘陵的人力和市场条件
(3)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乱砍滥伐森林、向大自然强取耕地和薪柴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在全国仅次于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其一这里人均土地少,每单位面积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因此,同样单位面积流失土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比较大。其二,这里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地表被蚀去,石质裸露,恢复原来的面貌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三,本区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会造成重大影响

2.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
(1)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①综合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区日益繁荣,综合开发有利于低山丘陵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
②走立体农业之路
低山丘陵区山地与平原的比例为4:l,立体农业按照农、林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安排相应的品种,有利于充分发挥低山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
本区人口密度大,而人均耕地少,可耕地的后备资源也不足。立体农业有利于减少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转移到低山丘陵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低山丘陵区生态系统脆弱,立体农业可以多层次布局农、林、牧各业,改变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局面,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循环局面。
千烟洲的立体农业:“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这种农业既可以促进中、远期才能受益的林果生产,又能带动当前即或受益的农、牧、渔业的发展,达到致富的目标。
③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通过对鸭、野生猕猴桃、残次木材的加工,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2)生态建设
农村生活用能短缺是重要原因,
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其真正实现,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使炉灶大大节约燃料。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七)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1)脆弱的环境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人类的不合理利用使自然灾害频度加大,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2)尖锐的人地矛盾
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很大。人口增加解决吃饭问题开垦陡坡、林地、草地等,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2.水土流失的治理
(l)水土流失的形成
水土流失是造成黄土高原干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
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暴雨的冲刷
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使原来的林草植物被破坏殆尽,无法恢复;开矿。露天煤矿的建设,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滩地开矿使大量泥沙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沙。
3.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挖掘水资源潜力,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建成高产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扩大林、草地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改善天然草场和植被;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加强放牧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保持水土
4.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可以看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从泥砂的产生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可以利用小流域治理的经验,进行更大流域的治理
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工程见效快,工程养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技术是关键
模式:见第二册选修课本P63页
治理方针:探源、护坡、固沟

(八)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干旱原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景观特征: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从草原和荒漠变化
荒漠改造: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按质荒漠和砾质荒漠,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水资源比较缺乏,改造难度大。人类活动形成的荒漠,其实质是类似于荒漠景观的严重的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先固定的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例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等。这些荒漠的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容易治理和利用
(2)荒漠化的发展
移民开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带来荒漠化问题,其中与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最为严重
在半干旱和旱农耕区周围,如科尔沁沙地和内蒙古后山地区,沙质草原遭到过度农垦,或者固定沙丘在被开垦后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常常可以见到这种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主要是过度樵柴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造成沙丘活化,例如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和河西走廊等地区的绿洲周围
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使得河流下游或者扇缘植被缺乏水源而生长衰退,加上樵柴破坏绿洲周围的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塔里木河下游和五羊河下游等地
近年来,在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等基本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等造成荒漠化发展迅速。这种荒漠化土地呈点、线状,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面积小而分散,但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环境危害较大。相对集中分布的地区如内蒙古的东胜和准格尔煤田等
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l)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地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
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
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3)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地区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毛或细刺,或者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九)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为例
1.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防洪
长江洪水灾害:主要是由于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再加上河道宣泄能力不足所致。造成洪灾的原因。首先是自然因素。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如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同时来水,尤其是上游川江洪水也随之袭来,多股洪水遭遇叠加在一起,长江干流就势必会出现特大洪水。其次人为原因加剧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过度砍伐,陡坡开荒等造成水土流失的加剧和围湖造田等)
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干流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处于上游山区转入中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来水和来沙,并且对整个中下游洪水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如遇大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及其他防汛措施,也可以避免荆江河段干堤溃决造成的毁灭性灾害。同时,由于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大大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分蓄洪水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特别巨大,这是其他防洪措施所难以替代的,防洪的需要,成为三峡工程的首位目标。
(2)发电:长江三峡段位于我国地势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水量大。建成后将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长江流域特别是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不足。修建三峡水电站对于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有重要意义
(3)航运: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川江航运条件。水库建成后,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从而使航道的通过能力提高,运输成本可降低1/3。
(4)三峡工程对中下游城市洪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三峡水库提水流往丹江口水库,再引水到华北)以及库区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l)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困落后,特别是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力容量低,使移民环境容量不足,这是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
三峡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加上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给移民安置增加了一定难度和障碍
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可能会留下闹返迁的后遗症,成为影响地区社会安定和不稳定因素。
(2)移民安置条件
三峡地区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环境容量(从宏观、库区移民结构、土地资源三方面分析)
三峡移民大多可以就地后靠、就近安置,这是三峡移民的一大特色
三峡工程建设周期长、使得安置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工作有足够的时间从容进行
三峡移民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全国的支援。对三峡库区移民,国家首次实行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
(3)开发性移民
过去水库移民长期沿袭按被淹没的实物量,向移民一次性发放赔偿费的做法。由于没有帮助移民开发新的生产出路,等赔偿费用完,移民的生活往往仍没有着落,从而产生种种问题和矛盾。
开发性移民也就是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即除去一次性补偿外,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广辟生产安置门路,拓展环境容量,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安置作全面安排

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1)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中下游: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调节局地气候。此外,与火力相比,还可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库区: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区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库区和库尾的泥砂淤积加重三峡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等。
(2)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一是不可逆转的影响,但仍可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淹没耕地、文物古迹、水生生物
二是影响较大,但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轻其不利影响。如水土流失问题、泥沙问题等
三是负面作用较小的影响。水库地震、陆生动植物的影响等
(3)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总的来说,三峡景观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奇峰秀色还在,峭壁陡岸尚存、建成后还会出现新的景观。
通过迁移重建、原地保护、开发新的旅游区等加以保护

(十)能源基地的建设——以山西能源基地为例
1.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
(l)丰富的矿产资源
储量大、质量好的煤炭资源。大同是我国的“煤都”,年产煤在7000万吨以上,以生产优质动力煤而闻名;阳泉和晋城是我国最大的优质无烟煤产地;朔州的平朔拥有设备最先进的全国最大的露天煤矿。陕西北部的神府煤田、内蒙古中南部的准格尔、东胜煤田等均是著名的大煤田
矿产分布相对集中,综合开发效益大。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多次成矿作用叠加,所以除煤外,其他矿产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2)良好的开采条件和适中的地理位置
本地区的能源有较好的开采条件。多数煤田为中厚煤层,煤层稳定,埋藏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普遍具有建设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等突出的特点。
适中的地理位置。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一方面,这里是我国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进一步发展的能源基础;另一方面,适中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进出西北、西南的重要通道,是国家逐步建设西移的前沿阵地
2.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
(1)山西能源基地在全国的地位
煤炭开发程度很高。基本形成了几个大规模开发的基地。成本低,技术先进产煤量的2/3用以外调,将继续担负供应东北、华北及东南沿海地区能源的任务
具有以发展火电为主的电力工业的有利条件。丰富的煤炭和黄河水源、有超高压输电线,向京津地区和华北输送电力
不同地区的限制问题不同。晋东南地区对外通道比较狭窄及太行山和黄河的阻隔,出口有一定限制;晋北地区和晋中地区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源短缺,因此需加强交通和引水工程建设。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是目前山西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部建设后将极大地缓解太原、大同、朔州三个中心城市严重缺水的局面
(2)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原因:虽然产煤多,能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工业结构长期以单一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而煤价低廉,使其收益较少。因此,优化山西能源基地的工业结构,延长生产链,成为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能源工业投资比重大,体现了主导产业的地位
电力投资比重接近煤炭。一方面可以改善能源工业结构,另一方面变输煤为输电,减轻煤炭外运对交通运输的压力
调整高能耗的有色金属投资比重大。山西铝矿产量居全国第一,炼铝的能耗较高,山西有发展电解铝工业的资源和能源条件
延长煤的生产链,以煤化工的投资相对突出,主要产品是电石和甲醇
(3)能源开发与生态建设
能源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大面积开挖地表,扰动地层构造,排弃大量土石等引起
通过工程、生物措施结合土地的复垦等建设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十一)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
1.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
(l)区位条件
范围:西南区通常是指位于我国西南的川、滇、黔和渝三省一市,大西南还包括西藏自治区。南昆铁路的建设,广西与西南三省一市的地域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其沿海港口成为西南区对外联系最近便的出海门户。因此这里的西南是大西南也包括广西。
区位:有漫长的国境线;由于地域广、腹地深、加之地形复杂、沟通不便。大部仍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并且区内开放程度低,毗邻国的经济也落后,对本区的交通建设及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和合作较为不利;大西南是我国的战略后方,非常时期往往会带来有利的发展契机;从目前情况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不断实施,以及三峡工程建设和重庆直辖市成立,使得本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加强: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而为大西南的经济发展及交通建设带来新的契机。
(2)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地形地势对自然条件和交通建设的影响最为深刻。地形条件对本区交通建设带来极大障碍,修建铁路、公路工程艰巨。如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全长1100千米,多年冻土段达600多千米,并且.还要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以及保护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独特而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因此,这项工程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和科研为支撑。此外本区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多发。也给本区交通线路的建设和养护带来很大困难。从水路运输条件看,受地形、地势影响航运不利,只有川江及其支流的中下游和广西境内的西江水系可以通航,且东西向航道大致与本区对外经济联系大宗物资流向趋同,因而有较高的航运价值。
西南区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而且分布集中,地域组合较好,并有丰富的能源相匹配,钒、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只要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在西南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有色冶金、化工等原材料生产基地的条件格外优越。从能源资源看,西南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70%。四川省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煤炭第一大省.号称“江南煤海”。广西北部湾油气勘探前景看好。从农林资源看,四川盆地物产富饶,素称“天府之国”。横断山区为我国第二大林区。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地。生物资源、物种资源位居全国第一,云南是世界著名的“动植物王国”。可见,西南地区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
(3)社会经济条件
目前,交通运输是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交通不畅,西南区内部经济联系和协作比较薄弱;通往区外的交通干线,通过能力大多已处于饱和状态,常造成商品和生产物资积压、待运,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正常生产,一些工矿企业甚至出现以运定产的局面。西藏自治区是目前我国唯一没有修通铁路的省区。严重制约了西藏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今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本区对外开放的深入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西南区的交通运输需求将持续增长。因此,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是西南区经济发展解决的首要问题。

2.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1)西南区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以南昆铁路为例说明)
南昆铁路的基本情况:东起广西南宁,西至云南昆明,北接贵州红果,是西南地区通往我国沿海地区最便捷的一条出海大通道。
意义:
南昆铁路把资源丰富但无出海口岸的西南内陆,与海岸线漫长、对外交通便利的我国南部沿海连成一体,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西南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促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经济优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西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交往和区域合作,实行优势互补,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南昆铁路的建设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西南地区的脱贫步伐
南昆铁路的建成,有利于加快西南地区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同时,对巩固国防、保卫祖国西南边疆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南昆铁路的建成有利于加快货物流通、商品交换、促进市场发育、商业繁荣;还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开辟一条新的旅游热线,并且带动与商业、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业及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南昆铁路对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吸引和集聚作用,以及铁路轴线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必将有力地促进大西南的区域发展。
(2)交通面貌的变化
主要铁路:黔桂、湘桂、成渝、宝成、川黔、贵昆、成昆、湘黔、襄渝、枝柳、南昆、内昆
公路:西藏以公路运输为主,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公路
水运不断发展:川江和西江的航运。广西北海、防城和钦州港的改造和新建
管道运输成为西南区新兴的运输方式
(3)加快交通运输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交通是制约西南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的表现:运力和运量的矛盾突出;区际铁路运输通道不畅;公路等级低,区内联系仍较薄弱;对外国际交往不便等。因此,加强交通建设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将是西南区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应着重做好的工作:加强区际、省际铁路出口通道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通过河道整治和港口建设,发挥水运潜力,实行水陆联运,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建设对外国际通道,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促进区域国际合作;重视援藏公路建设,续建青藏铁路,支援西藏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十二)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
1.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
(1)地理区位优势
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士和海洋国士的结合部,既处在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又是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
位于西太平洋环形带上,处在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
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直到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海运交通位置重要
改革开放前,海南岛成为我国的国防前线,难以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差距较大,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后海南岛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使其有可能发展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成为我国最南端的开放窗口
1988年设立海南省,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散布于南海的西沙、中沙、南沙等群岛、岛屿及其附近海域,并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2)热带资源优势
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是我国热带宝岛。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为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提供了良好环境。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受季风影响,热带作物在冬春季节需要注意低温危害,夏秋季节要注意台风的影响。
(3)海洋资源优势
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管辖海域面积占全国的2/3。主要有生物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等
(4)旅游资源是我国良好的避寒胜地

2.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
(1)合理布局产业
位于海陆交界处的海岸带,是重点开发地带。这里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较好,城市集中,既是促进内陆资源开发的前沿,又是开发海洋资源的前进基地。大力建设港口,有利于就近建设工业加工区,方便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同时可以推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较快地改善投资环境,进而带动全岛经济向外向型发展
丘陵和台地环带是海南岛面积最大的环带,最适宜发展热带农业
山地丘陵带位于海南岛中部偏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里生物物种资源丰富,河流多发源于此,是全岛的水源区。首要任务是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其次是利用热带山区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还可以适当配置具有山区特色的工业
(2)发展特色经济
逐步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把海南岛建设成为我国的新兴工业省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已经成为开发和建设海南岛的方向
(3)海洋环境保护
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减少和杜绝人为破坏环境问题。禁止开采沿海珊瑚礁,保护并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建设环保防护林带。
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及时了解海洋环境的变化

(十三)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
1.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
(1)上海市的发展
位置:长江的入海处,沿海的中间位置,京沪、沪杭铁路相接
城市特点:最大城市、最大工业基地、商业中心和重要出口基地
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广阔的经济腹地、高素质的劳动力、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规模的扩大人口规模扩大用地规模扩大
(2)上海市面临的城市问题:道路狭窄、交通阻塞;居住拥挤;绿化面积小、环境质量差;用地紧张。用地趋于饱和,而上海市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际性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因此,建设新区,成为上海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2.浦东新区的规划与开发
(1)浦东新区的开发条件和作用
浦东新区的开发,一方面解决上海市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城市问题,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另一方面,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机遇。
浦东新区位于贯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东临东海,北临长江。由于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经济发展落后于上海市区
浦东地形平坦,河渠纵横,能够满足城市新区建设对大规模、低成本土地开发的需要,浦东与上海繁华的闹市邻近,只要解决越江交通问题,就能使新区与老城区连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浦东新区的城市规划
浦东新区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浦东新区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结合的布局形态,即沿黄浦江南北发展轴,在现状基础上,向纵深组团发展,形成多核心、开敞式模式
(3)浦东新区的发展
兴建了大批基础设施骨干工程,现代化城市新区的格局基本形成;工业是浦东新区的主要支柱,已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四)中国区域地理
1.北方地区
(1)概况
位置: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范围: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面积、人口:面积20%、人口 40%
少数民族:聚居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等地的回族
(2)旱地为主的种植业
历史主要农产品开始利用中的问题
黄土地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悠久冬小麦、棉花、花生、小米节约农业用水
改造中低产田
黑土地
东北平原较短春小麦、玉米、大豆、
高粱、甜菜沼泽地的保护
(3)稠密的铁路网
东北地区以滨洲——滨绥线、哈大线构成铁路网的“丁”字型骨架,以京哈线同北京和全国其他铁路相连,是全国铁路最稠密区。华北铁路以北京为中心,主要有京哈、京沪、京广、京九、京包、陇海线。西起山西大同,东到秦皇岛的大秦线,是将山西煤炭运往东南沿海的专线,被誉为“神州第一线”
(4)重要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
(5)北方人民的生活
食—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的居民以小米为主食
住—房屋建筑、注意防寒保暖
行—现代交通运输,陆上以铁路、公路为主
玩—溜冰、滑雪
(6)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
(7)北京
地理位置: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西面有西山、北面有燕山山脉
职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主要工业: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纺织、微电子
前景:控制工业发展规模,着重发展耗能少、耗水少、污染少和高科技工业

2.南方地区
(1)概况
范围: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面临东海和南海
面积人口:面积25%、人口55%
少数民族: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瑶等
(2)鱼米之乡
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油菜、冬小麦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棉花种植面积仅次于黄河中下游。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土壤肥沃,素有“天府之国“之称。
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丰富。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区
(3)经济作物和水果
蚕丝产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两广、闽、台
甘蔗产区——两广、闽、台
天然橡胶产地——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亚热带和热带水果——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
经济林木——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杉木、樟树等
(4)水运发达
(5)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西南地区的工业
(6)治水与治土
(7)南方人民的生活
食—大米为主食
住—注意通风散热,重庆、武汉、南京有“三大火炉”之称
行—水陆运输发达
玩一游泳、龙舟竞赛

3.西北地区
(l)概况
位置和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面积和人口:面积占全国30%,人口占全国4%
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和新疆北部的哈萨克族
(2)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
(3)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4)灌溉农业
灌溉水源;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
主要分布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绿洲
著名农产:吐鲁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长绒棉
瓜果特别甜的原因: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5)矿藏和工业
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塔里木盆地勘探出储量丰富的油气田,东天山发现超大型铜矿
主要工业中心:包头钢铁,玉门、克拉玛依的石油,金昌的有色金属
(6)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还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将加快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实施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
(7)生态环境保护
(8)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
食:牛、羊肉和乳制品最常见食品
住:向定居方向发展

4.青藏地区
(l)概况
位置和范围: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面积和人口:面积25%、人口1%
民族:藏族主要聚居区
(2)世界屋脊与高寒气候
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盛夏气温最低的地区,
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季节变化明显,从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减少。
(3)高原农牧业
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环境)
农作物:青探、小麦、豌豆(喜温凉、单位面积产量高)
主要农业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4)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太阳能: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拉萨是“日光城”
地热能: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亚欧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羊八井有地热电站
水能:雅鲁藏布江的水能仅次于长江
“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有察尔汗的钾盐(附近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
(5)交通
公路运输为主:青藏、川藏、新藏、滇藏,新藏公路海拔最高
铁路:兰青、青藏铁路北段(西宁—格尔木),南段也已开工建设
航空:有拉萨—北京、成都、西宁、广州等航线
(6)生活

5.台湾省
(1)台湾省概况
组成: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
面积:3.6万平方千米
(2)台湾岛——我国最大的海岛
四周的海洋和海峡:西面台湾海峡(届东海)北临东海,南临南海
山多而高:几列南北走向(东北—西南)平行山脉组成、玉山最高
多火山地震,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河短、水急,水能丰富。最长河流浊水溪,最大湖泊日月潭
(3)资源丰富的宝岛
森林:亚洲有名天然植物园。樟树最为著名,樟脑产量世界首位
农产:西部平原是水稻产区,甘蔗、蔗糖产量大。亚热带水果之乡
矿产:金、铜、煤、石油、天然气、天然硫磺
水产和海盐(祖国东南盐仓)
(4)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5)人口、民族、城市
人口:人口密度超过500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主要分布在西部
民族:汉族最多(97%),原籍与广东、福建为主。主要少数民族高山族
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台北人口最多,高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
6.香港和澳门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读图判断并分析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处代表的矿产地,电站名称A B C E F
(2)城市G中著名的名胜古迹有 。
(3)你认为从D到G修建铁路的大致走向应该是 ,需克服的主要自然障碍是 。
(4)图中有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 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的生态系统是( )
A.高寒草甸及湿地B.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温带草原及湖泊
【解析】 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寒”成为青藏高原最主要的地理特征。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洁净,尘埃和水汽含量少,透明度好,阳光透过大气层时能量损失少,加上纬度较低,白天多晴天,日照时间长,直接辐射强,所以太阳能丰富。但由于大气稀薄,空气对地面辐射能量吸收得少,所以它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过高的高原地势,产生了寒冷的气候,形成了山顶的雪峰和冰川;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湖提供了水源,使高原成为许多大河的发源地。但源地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一旦破坏对流域内地区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为了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地的生态环境,2000年8月19日,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碑名的“三江源然保护区”纪念碑揭碑仪式,在长江源通天河畔隆重举行,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这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它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来自三江源地区,这里又有“中华水塔”之称,这里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化最集中的地区。
高寒的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很大,由于气温较低,无霜期短,一年只能一熟,而且仅适于喜温凉、生长期短的作物生长,畜牧业只适于放牧耐寒的牲畜。但由于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植物达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多;夜晚气温低,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营养物质少;气温低,农作物生育期长,积累营养物质多。所以单位面积产量高。
高原和高山给交通造成了困难,公路和航空交通相对发达。西藏是我国唯一没有铁路的省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制约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963千米。其中西宁—格尔木段845千米线路早已建成通车。格尔木—拉萨段1118千米也已经开工建设。建成以后,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具有修建青藏铁路的经济实力。通过多年不间断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试验,对高原冻土地区筑路技术问题也有了比较可行的方案,进藏铁路的几个方案中青藏铁路比较有利,投资少,工期短,地形较为平坦。修建铁路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也已经具备。建设青藏铁路,对于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西藏自治区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青藏地区的太阳能、地热能、水能、丰富、柴达木盆地又有“聚宝盆”之称,这些也应该是学习时掌握的重点内容。
【答案】 (1)冷湖 鱼卡 锡铁山 龙羊峡 羊八井 (2)布达拉宫(大昭寺或小昭寺)(3)与青藏公路平行地形崎岖,气候严寒,冻土 (4)三江源 A

【例2】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是每个中国人关心的一件盛事。请回答有关问题:
(l)试从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分析北京申奥成功的原因。

(2)除了体育和文化外,环境保护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第三内涵,试分析北京在筹办奥运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利的环境因素?

(3)治理北京的大气污染迫在眉睫,北京大气污染物来源主要有哪些方面?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4)公众参与是实现“绿色奥运”理念的根本保证。假如你是一个北京市民,通过哪些行为来为绿色奥运做贡献?

(5)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好处?

【解析】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发展迅速的国际大都市,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了解其首都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北京申奥成功,将对北京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乃至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充分发挥奥运会对改善城市环境的积极作用,将“绿色奥运”贯穿于筹备和举办奥运会的全过程。北京正在加强重点污染物防治和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作为工作重点,并广泛发动社会公众投身于“绿色奥运”。这些也值得我们注意。
【答案】 (1)自然优势: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尤其秋季是举办运动会的黄金季节,气温、湿度十分宜人;经济优势:北京是一座极其发展潜力的城市,近几年来经济始终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有一流的通讯、交通、饭店及其他社会服务设施,接待能力较强;文化优势:北京有着3000年的建城史、800年的建都史,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政治优势:中国政府全力支持北京申奥,从各个方面为北京申办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北京的安全保障也具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
(2)从自然条件看,每年春季,北京会出现大风、沙暴天气。从人为方面看,在大气环境、水环境、交通绿化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
(3)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和汽车的排放物中,含有大量的煤烟、粉尘、硫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使城市空气污浊。
措施:可从分散城市职能进行城市规划、能源利用、减少交通污染物、美化环境等多方面加以说明。
(4)倡导居民采取绿色生活方式,并从自我做起,提高环境文明素养,将垃圾分类、废旧物品回收、绿化、节水、节能、节约资源等环保措施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
(5)城市建设: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北京计划将兴建、改造一批符合奥运会标准的大型基础设施,并将考虑对城市长期发展的作用,这会大大促进北京的城市建设,使北京的环境更加美丽。
经济发展:奥运建设可以提高就业率,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将给北京带来巨大商机,使城市生活用品和生活服务的需求增加,吸引众多投资者前来寻求合作机会,从而带动对外贸易的扩大

【例3】 读下面两幅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1)我国西部地区包括 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面积最大省(区)是 ,人口最多的省(区)是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
(2)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原因



(3)西部大开发的优势是 。
(4)写出字母所示的矿产地或水电站名称
C D E F G H
(5)加快西部开发的重点之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请在乙图中铁路线上分别用“☆”和“△”标出我国能通达大西洋的铁路和最近通车的铁路。
(6)为加快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新疆提出重点发展一“白”一“黑”的战略,其中“白”是 ,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7)针对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解析】 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的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国中西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在发展上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缩小东部沿海和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国家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的重大举措。西部地区有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丰富,紧临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但西部地区有水资源紧张,资金缺乏,交通不便,人才奇缺,生态恶化,工业基础差等不利因素。西部地区开发,重点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一批交通、水利、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积极调整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加快培育
旅游业,努力形成经济优势。
【答案】 (1)10 新疆 四川 云南 (2)①各少数民族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如地形崎岖、海拔高、降雨少、交通不便、耕作方式落后、经济结构单一
②历史上中西部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开发较晚,社会发展程度低,特别是近代以来,这些地区的科技和文化知识不够普及,市场经济发育较迟缓等 ③实行改革开放后,形成了有利于沿海地区发展的国际环境 (3)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丰富,紧临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区位 (4)白云鄂博 金昌 玉门 塔中 龙羊峡 克拉玛依 (5)哈密——阿拉山口段标☆,库尔勒—喀什段标△ (6)棉花光热条件好,绿洲水源条件好,较适合棉花生长,棉花质量高 (7)退耕还牧、还林,加快“三北防护林”建设,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例4】 读“台湾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海峡 B 列岛 C (湖泊) D 岛
(2)填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城市名称:
① ②
(3)①城东北方向的 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原因是 。
(4)台湾多地震的原因是 。多属于 地震。
(5)台湾最频繁的气象灾害是 ,它是大气运动中最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中的 。
【解析】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根据“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我们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现在实现祖国最终统一的问题主要是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遗留给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台湾问题应是我们复习的重点掌握的问题,复习时要注意和政治、历史的结合,掌握好台湾的自然和经济方面的情况。
【答案】 (1)台湾海峡 澎湖列岛 日月潭 钓鱼岛 (2)台北 高雄 (3)火烧寮位于迎风坡,多地形雨 (4)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构造 (5)台风 气旋
【例5】 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回答:

(1)天然气按形成和来源分属于来自 的能源。与煤炭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
(2)“西气东输”主干道西起轮南油气田,它位于 盆地中,东输的终点是 。
(3)管道输送天然气的特点是 。
(4)“西气东输”工程,对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主要意义是 。
(5)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解析】 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很不合理,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高达70%以上。大量燃烧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增长,酸雨危害加重,大气环境恶化,给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天然气在燃烧过程中几乎没有烟尘污染,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小于煤和石油,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优质能源。加大天然气在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之一。然而,我国天然气的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但天然气分布较少,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供大于求。为满足东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的开发,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西气东输”工程,2002年7月3日“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开工。主干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油气田,贯穿10个省区,全长4000千米,把塔里木、柴达木、陕甘宁和川渝四盆地中的4个国家级天然气田的富余天然气,最终送到上海。它的建设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值得大家注意的一个热点问题。回答第3小题时,管道运输的特点不仅要回答优点,还需说出缺点。
【答案】 (1)太阳辐射 属于流体,便于开采运输使用,发热量高,对环境污染小 (2)塔里木 上海 (3)运量大,运费低,连续性好,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占地少,安全可靠但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4)加快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可以吸引和积累资金,促进西部发展 (5)改变东部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天然气作为化工原料,促进东部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减轻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的压力

【例6】 读我国西电东输略图回答:

(1)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以 为主要标志。第三次技术革命所出现的 技术和核电技术,以及能耗少的电子工业的兴起,进一步使工业布局摆脱能源的地域限制。也使我国“西电东送”的实现成为可能。
(2)我国常规能源丰富,但分布不均。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 ,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 。
(3)A是由 能源基地输往 工业基地,能源运输的途径有 和 。
(4)B是为了将 地区的 (能源)输往沪宁杭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需大量输入能源的原因是 。
(5)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丰富区,除了A.B、C三条能源运输线,还有什么能源能向东部地区输送? 。
【解析】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的39%。2000年11月8日,贵州省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和乌江渡水电站扩机工程同时开工。这标志着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全面启动,“西电东送”将形成三大通道:一是将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形成“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二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形成中部“西电东送”通道。三是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形成北部“西电东送”通道。西电东送,可以推动西部电力工业的发展,改善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同时,还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金、化工等耗能产业。西电东送也可以改变东部地区电力供应不充裕、电力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
【答案】 (1)电气化 超高压输电技术 (2)华北、西南 (3)山西 京津唐 通过大秦线运输 坑口电站 (4)三峡 水能 常规能源缺乏且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耗能量大(5)天然气(西气东输)

【例7】 读“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主要是 ,加上 ,特别是 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由于 条件的影响本区植被、草场载畜量和土地生产力都由东向西发生变化。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沙漠或沙地名称:
A B C D E
(3)在以上字母代表的沙漠中较难治理的是 ,原因是 。
C处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D处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这些荒漠容易治理和利用的原因是 。
(4)防治荒漠的核心是 。它包括的内容主要是预防具有 ;扭转 ,恢复 。
(5)防治荒漠化,应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在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应调整 结构和采取防风按措施相结合,在干旱地带的沙漠边缘的绿洲,应建立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合理分配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发展 农业。
(6)恢复 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西北各族人民治沙有丰富的经验。宁夏沙坡头的 等技术措施居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荒漠分布广。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虽然我国在防治沙漠化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荒漠化总体扩张趋势还在延续,防治荒漠化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习时要注意西北地区干旱为主自然特征的形成,荒漠化发展的原因、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措施等有关知识的掌握。
【答案】 (1)远离海洋 高大山地 青藏高原 水分 (2)塔克拉玛干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 科尔沁沙地 呼伦贝尔沙地 毛乌素沙地 (3)A 水资源比较缺乏或者很难利用,几乎寸草不生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 (4)人与自然的协调 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5)土地利用 节水 (6)自然植被 草方格沙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67420.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网复习教案
2012届高三地理中国地理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专题复习学案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城市化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宇宙中的地球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整合复习教案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