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2012届高考数学第一轮立体几何专项复习 习题课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习题课

【课时目标】 1.能熟练应用直线、平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及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2.进一步体会化归思想在证明中的应用.

a、b、c表示直线,α、β、γ表示平面.
位置
关系判定定理
(符号语言)性质定理
(符号语言)
直线与平面平行a∥b且__________?a∥αa∥α,________________?a∥b
平面与平面平行a∥α,b∥α,且________________?α∥βα∥β,________________?a∥b
直线与平面垂直l⊥a,l⊥b,且____________?l⊥αa⊥α,b⊥α?____
平面与平面垂直a⊥α,____?α⊥βα⊥β,α∩β=a,
__________?b⊥β

一、填空题
1.不同直线m、n和不同平面α、β.给出下列命题:
①α∥βm?α?m∥β; ②m∥nm∥β?n∥β;
③m?αn?β?m,n异面; ④α⊥βm∥α?m⊥β.
其中假命题的个数为________.
2.下列命题中:(1)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2)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3)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4)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其中正确命题的为________.
3.若a、b表示直线,α表示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有________个.
①a⊥α,b∥α?a⊥b;②a⊥α,a⊥b?b∥α;③a∥α,a⊥b?b⊥α.
4.过平面外一点P:①存在无数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②存在无数条直线与平面α垂直;③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④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平面α垂直,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________.
5.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在侧面BCC1B1及其边界上运动,并且总是保持AP⊥BD1,则动点P的轨迹是________.

6.设a,b为两条直线,α,β为两个平面,下列四个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
①若a,b与α所成的角相等,则a∥b;
②若a∥α,b∥β,α∥β,则a∥b;
③若a?α,b?β,a∥b,则α∥β;
④若a⊥α,b⊥β,α⊥β,则a⊥b.
7.三棱锥D-ABC的三个侧面分别与底面全等,且AB=AC=3,BC=2,则二面角A-BC-D的大小为______.
8.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那么,称此直线与平面构成一个“正交线面对”,在一个正方体中,由两个顶点确定的直线与含有四个顶点的平面构成的“正交线面对”的个数是________.
9.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为BD1的中点,则△PAC在该正方体各个面上的射影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

二、解答题
10.如图所示,△ABC为正三角形,EC⊥平面ABC,BD∥CE,且CE=CA=2BD,M是EA的中点,求证:
(1)DE=DA;
(2)平面BDM⊥平面ECA;
(3)平面DEA⊥平面ECA.

11.如图,棱柱ABC-A1B1C1的侧面BCC1B1是菱形,B1C⊥A1B.
(1)证明:平面AB1C⊥平面A1BC1;
(2)设D是A1C1上的点且A1B∥平面B1CD,求A1DDC1的值.

能力提升
12.四棱锥P—ABCD的顶点P在底面ABCD中的投影恰好是A,其三视图如图:
(1)根据图中的信息,在四棱锥P—ABCD的侧面、底面和棱中,请把符合要求的结论填写在空格处(每空只要求填一种):
①一对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________;
②一对互相垂直的平面________;
③一对互相垂直的直线和平面________;
(2)四棱锥P—ABCD的表面积为________.(棱锥的表面积等于棱锥各面的面积之和)

13.如图,在多面体ABCDEF中,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2EF,EF∥AB,EF⊥FB,BF=FC,H为BC的中点.
(1)求证:FH∥平面EDB;
(2)求证:AC⊥平面EDB.


转化思想是证明线面平行与垂直的主要思路,其关系为

即利用线线平行(垂直),证明线面平行(垂直)或证明面面平行(垂直);反过来,又利用面面平行(垂直),证明线面平行(垂直)或证明线线平行(垂直),甚至平行与垂直之间的转化.这样,来来往往,就如同运用“四渡赤水”的战略战术,达到了出奇制胜的目的.

习题课 答案
知识梳理

位置
关系判定定理
(符号语言)性质定理
(符号语言)
直线与平面平行a∥b且a?α,b?α?a∥αa∥α,a?β,α∩β=b?a∥b
平面与平面平行a∥α,b∥α,且a?β,b?β,a∩b=P?α∥βα∥β,α∩γ=a,β∩γ=b?a∥b
直线与平面垂直l⊥a,l⊥b,且a?α,b?α,a∩b=P?l⊥αa⊥α,b⊥α?a∥b
平面与平面垂直a⊥α,a?β?α⊥βα⊥β,α∩β=a,b⊥a,b?α?b⊥β
作业设计
1.3
解析 命题①正确,面面平行的性质;命题②不正确,也可能n?β;命题③不正确,如果m、n有一条是α、β的交线,则m、n共面;命题④不正确,m与β的关系不确定.
2.2
解析 (2)和(4)对.
3.1
解析 ①正确.
4.2
解析 ①④正确.
5.线段B1C
解析 连结AC,AB1,B1C,

∵BD⊥AC,AC⊥DD1,
BD∩DD1=D,
∴AC⊥面BDD1,
∴AC⊥BD1,
同理可证BD1⊥B1C,
∴BD1⊥面AB1C.
∴P∈B1C时,始终AP⊥BD1.
6.④
7.90°
解析 

由题意画出图形,数据如图,取BC的中点E,
连结AE、DE,易知∠AED为二面角A—BC—D的平面角.
可求得AE=DE=2,由此得AE2+DE2=AD2.
故∠AED=90°.
8.36
解析 正方体的一条棱长对应着2个“正交线面对”,12条棱长共对应着24个“正交线面对”;正方体的一条面对角线对应着1个“正交线面对”,12条面对角线对应着12个“正交线面对”,共有36个.
9.①④
10.证明 (1)如图所示,
取EC的中点F,连结DF,∵EC⊥平面ABC,
∴EC⊥BC,又由已知得DF∥BC,
∴DF⊥EC.

在Rt△EFD和Rt△DBA中,
∵EF=12EC=BD,
FD=BC=AB,
∴Rt△EFD≌Rt△DBA,
故ED=DA.
(2)取CA的中点N,连结MN、BN,
则MN?12EC,
∴MN∥BD,∴N在平面BDM内,
∵EC⊥平面ABC,∴EC⊥BN.又CA⊥BN,
∴BN⊥平面ECA,BN?平面MNBD,
∴平面MNBD⊥平面ECA.
即平面BDM⊥平面ECA.
(3)∵BD?12EC,MN?12EC,
∴BD?MN,
∴MNBD为平行四边形,
∴DM∥BN,∵BN⊥平面ECA,
∴DM⊥平面ECA,又DM?平面DEA,
∴平面DEA⊥平面ECA.
11.(1)证明 因为侧面BCC1B1是菱形,
所以B1C⊥BC1.

又B1C⊥A1B,
且A1B∩BC1=B,
所以B1C⊥平面A1BC1.
又B1C?平面AB1C,
所以平面AB1C⊥平面A1BC1.
(2)解 设BC1交B1C于点E,连结DE,则DE是平面A1BC1与平面B1CD的交线.
因为A1B∥平面B1CD,所以A1B∥DE.
又E是BC1的中点,所以D为A1C1的中点,
即A1DDC1=1.
12.(1)①PA⊥BC(或PA⊥CD或AB⊥PD)
②平面PAB⊥平面ABCD(或平面PAD⊥平面ABCD或平面PAB⊥平面PAD或平面PCD⊥平面PAD或平面PBC⊥平面PAB)
③PA⊥平面ABCD(或AB⊥平面PAD或CD⊥平面PAD或AD⊥平面PAB或BC⊥平面PAB)
(2)2a2+2a2
解析 (2)依题意:正方形的面积是a2,
S△PAB=S△PAD=12a2.
又PB=PD=2a,∴S△PBC=S△PCD=22a2.
所以四棱锥P—ABCD的表面积是
S=2a2+2a2.
13.

(1)证明 如图,设AC与BD交于点G,则G为AC的中点.连结EG,GH,由于H为BC的中点,
故GH?12AB.
又EF?12AB,∴EF?GH.
∴四边形EFHG为平行四边形.
∴EG∥FH.
而EG?平面EDB,FH?平面EDB,
∴FH∥平面EDB.
(2)证明 由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得AB⊥BC.
又EF∥AB,∴EF⊥BC.
而EF⊥FB,∴EF⊥平面BFC.
∴EF⊥FH.
∴AB⊥FH.
又BF=FC,H为BC的中点,∴FH⊥BC.
∴FH⊥平面ABCD.∴FH⊥AC.
又FH∥EG,∴AC⊥EG.
又AC⊥BD,EG∩BD=G,
∴AC⊥平面EDB.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78194.html

相关阅读:高中数学竞赛标准教材(第十一章圆锥曲线)
高三数学理科统计案例总复习教学案
2012届高考数学考点函数及其表示法提纲专项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数学备考复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案
2012届高考数学第一轮立体几何专项复习 空间几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