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课题: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2.概念:



3.内容:

①农业方面:



②工业方面:

③商业方面:

④产品分配:

4.评价:

①作用:

②局限: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经济:

②政治:

2.目的:

3.开始:

4.内容:

①农业方面:

②工业方面:



③流通方面:

5.意义:

①理论意义:



②现实意义:

6、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建立)

1.确立:

2.主要特征:





3.评价:

①积极影响:



②消极影响: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四月提纲”、“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有何异同?



2.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3.斯大林体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留下哪些经验与教训?对你有何启发?

【重难点解析】

关于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社会种下的恶果:

①生产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经济结构畸形,生产效益低下,浪费严重,劳动者积极性下降;

②党的干部和机关特殊化和官僚化日趋严重,越来越脱离群众;

③思想文化上个人专制主义和个人迷信盛行,导致社会意识的贫困和教条主义及形而上学盛行政治思想水平日益下降;

④在长期阶级斗争高压下,群众一面口头歌功颂德,一面心存疑虑,人人自危,人们大多形成保持沉默和不讲真话的心态;

⑤斯大林培植大量顽固的在僵化的教条主义中受益的党政干部,为以后苏联的改革增加了难度。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2.有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B.违背了农民生产者的愿望

C.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固与发展 D.超过了农民粮食生产的基本水平

3.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真的。余粮征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

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4.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5.1922年农民契可夫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苏俄的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秉公执法,他们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税额 B.放任自由 C.限量交易 D.处以罚款

6.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国家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

D.在流通流域实行自由贸易

7.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8.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比较,相似之处是:

A.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 B.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都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D.后来都发展成为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

9.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突出特点是:

A.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 B.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的实现

C.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 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0.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开展了集体农庄合并运动,将25.4万个集体农庄合并为9.7万个。结果直到斯大林去世时,苏联农业总产量还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苏联内部出现资本主义倾向 B.苏联农业集体化遭到挫折

C.苏联体制改革超越生产力实际水平 D.苏联经济尚未得到恢复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内战和干涉对有关的所有党派都是一场灾难。它使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国农村的土地荒废,使俄国人民大批死于战祸、饥饿和疾病。同样严重的是新成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恶化了。苏联领导人怀有的“被资本主义包围”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担心进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则对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的无用的宣言过于认真。这种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随后十年的国际关系。

??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22年4月,包括苏俄和德国在内的国际经济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根据列宁指示,苏俄代表团出席会议的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贸易和经济合作。会议期间,协约国拒绝了苏俄的建议。但苏德双方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的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等。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内外形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3)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材料二、三中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的内外政策对苏俄(苏联)的重大意义。



(4)材料二、三中列宁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与反思】




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C

A

B

C

C

A

D

C

11.(1)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封锁。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答世界大战也可)

(2)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和德国改善关系,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苏联的政策,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4)实事求是。依据国情和形势采取灵活的政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67271.html

相关阅读:高一历史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