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安徽省涡阳四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试卷说明: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天2分,共30题)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分封制 B 、井田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2、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B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C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3、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不包括:( )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4、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5、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6、下列属于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措施有:( )①西汉“中朝”形成 ②东汉设尚书台③隋唐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参知政事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7、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 )A.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B.相权的日益加强C.中央官员职位增多 D.中央机构的精简8、假如你有幸游历古代希腊的城邦,你不可能看到的场景有( )A.公共场所的演讲和辩论 B.奥林匹克运动会 C.皇帝出行时壮观的场面 D.美轮美奂的雕塑9、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当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十将军委员会 C.责任内阁 D.陪审法庭10、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是(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民法大全》11、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 A.终身制、世袭制 B.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C.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12、古代希腊和罗马对世界文明留下的最宝贵的政治遗产是。( )  ①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度 ②古罗马的法律体系 ③雅典的奥运精神 ④罗马古城的建筑风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3、西方法律大多继承了古罗马法。古罗马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和原则,今天依然起作用的有: ①陪审制度 ②律师制度 ③“不告不理”的原则 ④三权分立的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14、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大宪章》 D.《独立宣言》15、保留了浓厚封建专制残余的法律文件是(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B.《1787年宪法》 C.《德意志帝国宪法》 D.《权利法案》16、 在西方代议制中,突出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的法律文件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17、美国联邦政府由哪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组成( ) ①立法 ②行政 ③司法 ④考试 ⑤监察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18、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事件是( )A.苏格兰人民起义B.英国议会召开 C.光荣革命 D.国王解散议会19、1787年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麦迪逊说这番话的意图是 ( ) A美国不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 B政府权力不能受任何力量的控制C美国应建立开明的君主制国家 D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20、下列关于联邦政府三权分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利 B、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在白宫办公C、联邦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D、总统及其内阁向国会负责21、下列关于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享有行政权  B、不能连选连任,有任期限制C、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D、在参议院赞同下可解散众议院22、以下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英国女王有立法权 B、法国总统有与议会共创建法律之权,还可连选连任C、德国议会可以弹劾皇帝 D、美国总统可以解散国会23、“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有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C、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24、《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这一规定主要表明( )A.国王与议会共商国是 B.法律权威高于国王权威C.国王“统而不治” D.国王的权力受制约25、“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2/3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   A.中央集权原则 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民主原则C.自由平等原则 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分权原则26、下列文件属于太平天国( )①《天朝田亩制度》②《海国图志》③《资政新篇》④《权利法案》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27、一些西方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维护英国的正当贸易权利而战的。对这种观点的正确评价是( )A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B指出了战争的实质 C揭示了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 D是一种尊重历史事实的评价 28、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29、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中国人是 ( ) A、洪秀全 B、洪仁? C、孙中山 D、蒋介石30、致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是:( )A.湘军的进攻 B.天京的内乱C.北伐的失利 D.外国的助剿 二、 史料分析问答题(本大题共3题40分)31、材料一:《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4分)(2)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4分)(3)根据材料三划线部分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3分)(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4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5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之……帝国国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惟   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第12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国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第15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第16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第17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第63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节录)材料二: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并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总统的命令须经其任命的各内阁部长副署。 ——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节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判断德意志帝国和1875年的法国的政体类型。(4分)(2)根据材料,比较德意志帝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两国议会和国家元首权力的异同。(12分)33、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请回答《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你认为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9分) 高一历史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DDDBADACADDAAAC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BACDCBBCBBCACBB主观题答案:31、(1)“助理万机”,位高权重。(4分)(2)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2分)做法:由宰相等官员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2分安徽省涡阳四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895296.html

相关阅读: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市育才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
安徽省振阳公学—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高一学期历史期中考试预测题[1]
2012年河南省周口市重点高中四校高一历史下册第一次联考测试卷(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三桐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