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高中政治知识点:生产决定消费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生产决定消费含义:


人们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即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含义:


是指生产发展,一方面推动收入增长,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增加消费品数量和降低消费品价格,从而使人们购买力提高。



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 阐释 举例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特定的产品只有生产出来,才能谈得上对它的消费,否则就谈不上消费 有了彩电的生产,才有了对彩电的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消费方式就是怎样消费的问题。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和娱乐的方式网上购物;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使用手机游戏
生产决费的质量和水平人们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根源于社会生产的大发展与生产力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消费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生产的发展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消费对象、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总会或迟或早、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生产的发展刺激了人们消费的欲望



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强调消费什么的问题。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强调怎样消费的问题。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结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特别提示:
①消费对象的产生是影响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前提。通过不同的消费对象的消费,可见消费的方式的不同,同时也可以体现消费水平的差异。
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首先是生产决定消费,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生产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消费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注意不是消费决定生产,凡认为消费决定生产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社会再生产过程: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结论
生产决定消费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重视消费,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相关高中政治知识点:收入水平影响消费水平



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比较快;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也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如果预期收入高,消费水平可能就高;反之,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1、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3、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增加居民收入,农民收入,完善社保,缩小城乡差距。
3、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相关高中政治知识点: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含义:

它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财政政策的含义:

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的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货币政策的含义:

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宏观调控的特性:

1、地位:

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

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

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
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

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

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   
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

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   
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   
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3、协调原则   
4、引导鼓励原则   
5、预期原则


7、主要内容:

①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   
②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   
③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



区分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























含义内容实例
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十一五规划,央行六次加息,十次调整准备金率。
律手段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经济立法
经济司法

物权法、反垄断法对矿难责任人绳之以法。
行政手段通过国家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卫生许可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2、联系: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深入理解我国的宏观调控必要性: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重要意义:

宏观调控是为着经济市场稳定正常运行而制定,是与国民利益息息相关,是为了避免对国家经济受损,而不是针对政府,但是制约不利的市场规律因素,同样就是保持稳定,不产生混乱,这样来想到可以说是政府用政治手段来制约一些对国家不利的投资。同时这是普遍现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是适用的。多去了解些资本国家曾因发展自由经济,凭着市场规律而自我调节,而不强调国家干预所导致的数次经济危机,你就会有深刻体会,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主要目标:

①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②稳定物价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③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④ 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调控手段: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
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
②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
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财政政策分类:

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①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开支,抑制需求,扩大社会总供给。
②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国债、扩大财政赤字。
③稳健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就是十六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货币政策(也叫金融政策):

1、分类: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扩张性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①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政策):提高利率、增加储蓄、提高存款准备紧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信贷、抑制投资和消费。
②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存款储蓄、降低存款准备紧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
③稳健的货币政策:介入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中间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其特点是: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的风险;既要坚持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著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2、宏调原则:
“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着力协调,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



宏观调控的创立:

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   
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相关高中政治知识点:消费的反作用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含义:


是指消费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出现可以带动一个产业或几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表现 阐释 举例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消费具有导向作用、动力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近几年,由于人们对健康和休闲的需要,美容、健体、娱乐、旅游业随之兴旺发达起来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一个人的劳动能力,无论是智力还是体力,其再生产都是通过人自身的休息、睡眠,以及消耗食物、娱乐服务来实现的  新的、较高水平的消费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1、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
②消费所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调节生产)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2、反作用包括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因此不能把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等同于消费促进生产。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特别提示:


①消费对生产的调节作用
②消费对生产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当消费的增长和变化与生产的增长和变化相适应时,消费对生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消费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就会对生产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我们既要反对重生产、轻消费,也要反对盲目的超前消费,更要反对铺张浪费。



社会再生产过程: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结论
生产决定消费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重视消费,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解答有关消费的试题必须立足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来分析:


(1)扩大内需可以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分配(收入)与消费、交换(物价)与消费的关系来分析。  
(2)消费的作用:可以从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来分析。


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市场不旺,需求不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必须做到:
(1)消费者要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
(3)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4)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6)开拓农村市场,开拓农村新的消费热点。
(7)控制CPI过快上涨,稳定物价,提高人们的购买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275436.html

相关阅读: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用什么资料-
2016年高三上学期政治寒假作业
提高政治主观题得分的6个技巧
公务员涨工资应是系统改革前奏
时政热点:话风是领导干部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