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中国首善陈光标》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记叙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中国首善陈光标 陈光标是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现任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8 ,陈光标光荣当选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近 10 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 8.1 中国首善陈光标
陈光标是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现任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
,陈光标光荣当选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近10
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
亿,被媒体称为“
中国首善”

9
月,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50
余亿人民币)。
3
月,日本发生9
级大地震,陈光标自己组织12
人的慈善团队赴日救灾。
陈光标如此慷慨,他究竟有多少钱呢?去10
月12
日发布的《
胡润百富榜》显示,被称为"
中国首善"
的陈光标以个人财富35
亿元排在今百富榜第406
位,五累计捐赠额多达9
亿元。

这个数字,根据现在我们企业的发展,应该差不多。”
陈光标曾表示。
也有数据说,陈光标预计总资产不超过50
亿元人民币。
无论是35
亿还是50
亿,陈光标都绝对算得上是中国的有钱人,但是绝对算不上是中国最有钱的人,他甚至连南京的首富都算不上。
陈光标的裸捐逻辑
陈光标进入公众视野,并以高大的形象深入人心,始于2008
那场巨大的灾难——
汶川地震。
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陈光标就调集了60
台工程机械与120
多人的救灾队千里救灾,救回131
个生命,其中他亲自抱、背、抬出200
多人,救活14
人,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有关机构称赞他是”
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

陈光标形象不断被推高。
9
月,在比尔·
盖茨与巴菲特中国慈善行的前夕,陈光标对外宣布,他将在死后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财产。裸捐让陈光标在
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在陈光标"
裸捐"
的号召下,已经有超过上百名国内企业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响应。
陈光标在致比尔·
盖茨和巴菲特一封信中说,发出倡议:每个富人应该意识到,能够成为富人是幸运的,但你拥有的财富绝不可以仅仅属于自己个人,你有责任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报社会。
对于裸捐的意义,陈光标做出了如下解释:“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轰轰烈烈地为自己的国家干一番事业,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造文明和进步,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同样,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

我经常说,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
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
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
陈光标的裸捐逻辑是如此淡定,他说,“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通过这种理念来唤醒人们的灵魂与良知,并且是在呼唤这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陈光标的“
裸捐”
善举以及今以来在中国台湾等地的高调行善,在海峡两岸不断发酵,引发不同反响,既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陈光标理直气壮地说,“
你说我沽名钓誉也好,贪图名誉也罢,我都认了。”“
我就要高调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来做,你来和我争‘
中国首善’
这个称号。”
无疑,盖茨和巴菲特发起“
赠予誓言”
运动,以劝使数百名美国亿万富豪在生前或身故后捐出一半家产,已有40
位富豪承诺捐款,可以说劝募成绩斐然。而现阶段,陈光标为中国富豪显然做了榜样,会让更多富豪行动起来,参与到社会慈善事业中。
有学者指,客观地讲,陈光标的“
裸捐”
行动,可以被视为一些有远见的中国富豪开始追求道德成熟的最新迹象,他们正日益在乎社会公众的评价,将行善当作其社会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刘选国日前撰文指出,“
对于陈光标式慈善,社会赞誉的多,批评质疑的也不少。我认为,陈光标式慈善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推动是无可置疑的,其慈善观对于正思考散财之道的中国第一代创业者来说,具有极大示范效应。”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陈光标高调慈善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就在于尝试。他就像一个过河的卒子,单枪匹马地和严阵以待的“
王”
对峙。用陈光标自己的话说,“
我打算多试几种方法,希望起到火车头作用,但愿我的经历,可以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制度化和产业化形成做点事情。”
当很多富豪还在为财富来源的正当性纠结的时候,陈光标们的举动,无疑又对个人占有巨额财富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提出了质疑,更对很多人孜孜以求创造财富帝国的雄心,从目的、价值和意义三个方面,提出了挑战。
更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财富伦理,亟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资源,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能更好地获取普世认同的财富观念。《孟子·
滕文公上》说“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为富而仁,因仁而富,只有回到传统文化中,将富与仁相结合,当下时代的财富暴增,才能找到合理的伦理归宿。
(节选自《第一财经时报》,有删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43615.html

相关阅读:《贵生》阅读答案
《飞向自由的天地》阅读答案
《南洋的脚印》阅读答案
《霍英东传奇人生》阅读答案
“罗哲文访谈节选”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