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民国那些师徒故事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故事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俗话说:"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都说明了"师徒"这种关系的特殊性。然而近来,郭德纲和曹云金师徒二人在微博上闹翻的消息传来,却令人叹息。

在民国时期,曾发生过不少师徒关系方面的故事,不妨来看一下。

袁金凯至死不忘恩师

民国时,京剧名武生袁金凯在戏校学习时就喜欢绘画,工笔仕女人物、写意花鸟都能画。一个偶然的机会拜国画大师李苦禅为师,师徒二人结下了千秋情谊。

据《海岱寻踪》载:当时,李苦禅既是绘画名家又是京剧票友,能演《铁笼山》《状元印》《艳阳楼》等开脸大武生戏。他与当时的著名京剧演员李洪春、丁永利过从甚密,三人见面,不是谈画就是聊戏,尤其喜欢谈武生。一次李洪春问李苦禅:"你看过袁金凯的戏吗?"李苦禅说:"看过不止一次,舞台动作有规范,表演人物有性格,武打很冲,干净利落,是个大有前途的武生全材。"丁、洪二位笑着说:"他是我俩的徒弟,很爱绘画,拜在你门下,收不收?"李苦禅一口答应收下。

此后,袁金凯与李苦禅师徒常聚,习画论戏,感情日深。一次袁金凯画了几笔荷花,李苦禅说:"格调不错,功夫欠深。"还有一次,袁金凯刻了一方印章,李苦禅又说:"意境可以,功夫不到。"袁金凯继续狠下功夫。

那时,袁金凯家里很穷,李苦禅经常从大瓷瓶里拿几个钱让他买火烧吃。没了钱,就画张画,让他上街卖画。师徒俩有时一块红薯也掰两半分着吃。袁金凯经常为李苦禅做饭炒菜,奉若父尊。一次,李苦禅在袁金凯家,酒后画兴大发,挥笔画了一幅《松鹰图》,题词"千里江山一击中",赠给袁金凯,鼓励他在艺术上努力拼搏。袁金凯以此鞭策自己并郑重珍藏起来。后来,他也画了幅《松鹰图》悬在屋里,说"见画如见师,思师不忘拼搏",终于袁金凯成为绘画和戏曲表演上均有建树的艺术家。

袁金凯与师傅的佳话,没有就此结束。"文革"时期,李苦禅被揪斗,袁金凯亲自去北京伺候,李苦禅展纸挥毫画了一幅《八哥图》,讽刺那些只会张着嘴巴聒噪不已的八哥。师徒二人会心一笑。李师母怕惹是非要给撕掉,幸赖袁金凯留存下来。李苦禅谢世,袁金凯一家痛哭失声,饮食俱废。后来,袁金凯临终前,叮咛家人将一本《李苦禅》的小册子放在枕边同葬,可见他们师徒之间友情的深厚。

师徒见面不讲钱

在民国时期,有些师徒之间的关系很纯洁,金钱从来不是障碍和芥蒂。

据《中州轶闻》载:30年代时,后来成为学者和《申报》记者的王瘦梅,因为在北京多次听了胡适讲课,而成了他几面之识的学生。京漂王瘦梅家庭贫困,常常靠写点小稿挣几个稿费维持生活。那时北京的报纸不多,一个无名小卒想在报屁股上捞点稿费,并不容易。那时,胡适以爱护青年、关心青年的成长闻名,他以北大文学院长身份主编的《独立评论》,有时也刊登少许文艺作品。为此,王瘦梅就给几面之识的老师寄去了一篇稿子,并附一封短信说明自己的处境,希望他给自己的文章修改一下,予以发表。

信发出后的第三天晚上,王瘦梅外出归来后,房东太太告诉他:"有一位住在米粮库的胡先生坐着汽车来看你(当时北大除蒋梦麟校长有汽车外,教授中只有胡适一人有汽车),我说你不在家,他就走了。不久他又打发听差送来一封信。"说着她把信交给了王瘦梅。王瘦梅打开信后,首先看到两张五元钞票。信上说:"来信和稿子都收到了。稿子不合本刊要求,确难发表,原稿退还。附送法币十元,暂维持生活。"读完信后,想到老师能亲自来看他,王瘦梅很感动。王瘦梅想自己只是在写作上求老师予以帮助,并非向他求援,所以王瘦梅又把这十元钱退给了老师。

另《陪都星云》也记载了一位退还学生版税的教授。抗战时期,在北碚的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主讲《修辞学》。他所撰写的《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他选定此书作为教材。《修辞学发凡》于1922年出版,多次再版。1944年秋,新闻系一年级新生入学。陈望道教授在讲授修辞学第一课时,只见他身着长衫,手夹皮包,到了讲台,打开皮包,拿出书本。接着,又抓出一堆小钞票放在讲台上。陈望道首先向新生发问:"买了《修辞学发凡》的请举手。"这时,买了书的都举起手来,却不知道老师的用意。

紧接着,陈望道对学生说:"凡已经买书的都上来,你们买书时,在定价中,有一小部分是出版社付给作者的版税。现在我把版税退给你们,我不会收学生的版税。"课堂顿时活跃起来,这些大学一年级新生,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事,都非常开心。

真理面前无师徒

在民国还有一种师徒关系,讲学问甘拜门下,论政治只有对错没有师傅。黄侃作为民国的奇人学者,就曾是这样的代表。

据《楚天笔荟》载:黄侃,字季刚,是章太炎的弟子,尽人皆知。然而黄侃却又拜学术上与自己不分伯仲的刘师培为师。因为刘师培研究晋书,有独到之处,尤其精通陶潜的田园诗学,而且收藏的资料十分丰厚。这让治学严谨的黄侃十分钦羡,为此他经常到刘师培处切磋,虚心求教。因为二人都是名教授,当时,刘师培盘算,若将"秘笈"全部传授与他,黄侃必将凌驾于己之上;如果就此拒绝了,又恐怕损害自己的清誉。思前想后,不如就此机会,收黄侃为弟子,自己的名望会更高,可与章太炎并驾齐驱了。因此,他向黄侃提出拜师的建议,并表示:名正,言顺矣;言顺则学进矣。

黄侃一贯秉承"能者为师"的治学精神,也没在意更多,就满口承诺。于是,刘师培选定吉日,宴请名流。刘师培正襟危坐,黄侃在铺好的红毡上恭谨叩拜,行弟子礼仪。一时学坛传为佳话。

然而,刘、黄的师徒关系,是以学术上的汇合开始的,却是以政治上的不和分野的。192019年,袁世凯称帝,作为"筹安会"所谓"六君子"之一的刘师培,十分卖力,奔走效劳。一次,刘师培邀集北京学术界名流开会,要大家上书"劝进",其中就有黄侃。到会者既慑于袁世凯的淫威,又碍于刘师培的情面,内心虽不愿意,但无一人敢公开反对。关键时刻,黄侃拍案而起,怒容满面地对刘师培说:"既然如此,刘先生一人足矣,何必兴师动众。"说罢,拂袖离席,其余的人也跟着走了。

刘师培原以为黄侃是自己的弟子,约请到场,必然带头响应,凭其声望,到会名流肯定会附和。殊不知打错算盘,弟子不但不带头响应,反而带头反对,如此结果,出乎刘师培的意料。章太炎闻之说:"险哉!如若不是季刚反对,众将入其彀矣。"

张寿臣谨慎收徒叶利中

民国时大家名流门下弟子如云是常态,而津门的著名相声演员张寿臣,却为了徒弟的前程,一再拒绝其拜师。但终被弟子的虔诚所感动,收下了这个爱徒。

据《津沽旧事》载:相声前辈、"幽默大师"张寿臣先生有授业弟子十人,以常宝?、刘宝瑞、冯立璋、于世德、康立本、穆祥林、田立禾等为著名。此外,还有一位后来定居重庆的叶利中。

叶利中祖籍天津,本名笃慎,出身富豪之家。叶笃慎自幼喜爱曲艺,曾背着书包各处赶场听相声,非常倾慕张寿臣的人品和艺品。稍长,不断向张寿臣问艺,张寿臣在去叶宅演"堂会"时,常提醒叶笃慎牢记"一年之计在于春" 、"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告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应务本求实,不可因喜好相声而贻误学业。叶笃慎由此对张寿臣更为敬重,多方私下偷学他的技艺。18岁后,叶笃慎常以张寿臣的相声参加义演,成为轰动一时的相声名票。张寿臣对此恬淡处之,见面时告以为人治艺"今古贵刚直",不可随波逐流,玩物丧志。叶笃慎每有馈赠或宴请时,张寿臣总是婉言谢绝。后来,提及此事张寿臣慨叹:"人心不古呀!我得告诉他干这一行不容易,你要嘻嘻哈哈,就会一事无成。你家里有钱,也不能任意挥霍。我靠作艺吃饭,但决不捧少爷吃秧子……"

40年代初,叶笃慎常求教于常宝?与赵佩茹,常、赵热情相助,并向张寿臣进言,将叶列入门墙。其实,每逢叶笃慎票演时,张寿臣都亲为捧哏,及时提出不足。后来叶笃慎父兄不同意其下海作艺,叶笃慎毅然脱离家庭。经张寿臣提携去北京"小上海"游艺社演出,这才正式收为弟子,助叶进入了相声之林。

叶笃慎后更名为叶利中,长期辗转于川黔献艺。新中国成立后在重庆市曲艺团就职,创作演出了大量的相声作品。

胡魁双刀救徒儿

在民国时,有些师傅真是蛮拼的。师傅不仅传艺徒弟,而且关心爱护弟子,甚至有的为了救出弟子,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堪称师徒关系的绝唱。

据《风雨长安》载:胡魁原名胡应魁,陕西临潼县雨金镇人,自幼舞枪弄棒,胆力过人。曾任临潼县县衙班头,捕盗办案,名传乡里。又酷爱戏剧,后来在县里创办了秦腔魁盛班,不惜重金延聘名师,培育出许多优秀演员。当时民谚说:"胡魁办了个娃娃班,德儿的内角,禄儿的丑,木匠红的须生,贵生的走,全德子的大净不用吼……"

民国初年,胡魁领着他的娃娃班到三原县演出。几天过后,他们名声大噪,尤其是德儿的《走雪山》,把观众唱得如痴如醉。当地戏班十分眼红,便仗着地方黑恶势力乘隙把德儿裹胁藏匿,企图挖走,为己所用。胡魁得知德儿被抢,心里很不好受,他决心不惜动用武力,也要把自己心爱的徒儿给救出来。此后,胡魁表面上若无其事,照旧张罗演出,暗中却派出江湖朋友四处打探。当他把藏德儿的处所、地形、看守人力摸得一清二楚以后,便带领儿子,二人各提两把明晃晃的利刀,出其不意地闯进了对方严密把守的院子。正当十余名看守人员惊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之时,胡魁已经一脚踹开了房门。德儿见是班主,哭着扑了过来。胡魁也不答话,领人掉头就走,儿子在前面开路,他在后面断后,把德儿护在中间。父子二人圆睁怒目,手中利刃寒光闪闪,对方见他们爷俩杀气腾腾的架势,谁也不敢上前阻拦,就这样,德儿被利利索索地救了出来。

德儿名叫陈雨农,后来成为陕西戏剧界第一流的演员和戏剧教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243884.html

相关阅读:戚继光的故事:斩子之谜
陆游与唐婉 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的爱情故事
揭秘古代恐怖的三寸金莲如何成型
满族女子的发式婚前与婚后有着什么本质区别
鲁班的小故事 鲁班考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