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北海故事:太液漪澜虽迟待 金山消息已侵寻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故事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手摇船、红领巾、白塔、做完的功课,"让我们荡起双桨"……一听便知唱的是北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短暂的黄金时代,城中心最容易去到的有"海"的公园,共和国的花朵,阳光、凉爽的风和闪亮的日子。

以前关于北海,知道的就这么多。甚至,关于它是距今850周年、"世界上建园最早的皇城御苑"这件事,也好像是这次才知道。网上,有关它最新的新闻是这个??

5月18日,北海公园漪澜堂景区整修一新,开始向市民免费开放。这是该组古建筑群建成266年来,首次以"景区"(之前皆为"经营"区域)身份,向公众开放。

漪澜堂位于琼华岛北侧,是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建筑群。近60年来,这里绝大部分建筑被仿膳饭庄占用。直至2018年4月18日仿膳饭庄腾退出漪澜堂,对漪澜堂的全面整修随即展开。

"仿膳撤出漪澜堂建筑群,使得北海琼华岛景区南北轴线彻底打通,琼华岛北坡的园林风貌得以重新恢复,这是北海公园推进申遗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北海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漪澜堂:光绪恭奉慈禧赏冰嬉之所

"漪澜堂"取意《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是清代帝后读书、休息、垂钓之所。

据《北海景山公园志》,漪澜堂、碧照楼、道宁斋、远帆阁及长廊,位于琼华岛北麓,背依琼华岛,面临太液池。临湖环山,在此可赏太液池开阔水面和北岸风光。

乾隆皇帝曾在《塔山北面记》中,描述过漪澜堂的盛景??"南瞻?堵,北俯沧波,颇具金山江天之概"。亦曾有诗云:"太液漪澜虽迟待,金山消息已侵寻。"这里所言"金山",乃指镇江金山寺。金山寺庙依山而造,从山脚到山顶,层层的楼宇将山包裹起来,山体寺庙浑然一体。乾隆皇帝首次南巡返京,随即以"金山江天"为原型,对琼华岛进行设计规划。

他在北面的山坡上建起月牙形双层复廊,贯通琼岛。东自倚晴楼城关起,西到分凉阁城关止,上有延楼60间,下有临水长廊60间,总长约300米。与东西两坡的建筑群笔断意连,形成"屋包山"之势。高耸的白塔居中,以白塔为中心,若干小型建筑点缀于北坡,如"众星拱月"。

漪澜堂景区由三组院落构成:中心院落为漪澜堂,为乾隆帝读书之处;西面为道宁斋,为皇帝与御用文人吟诗咏文之地,院内有邻山书屋、抱冲室、得性楼等建筑;东面为晴栏花韵,是看戏房,院内有大戏台、紫翠房和莲华室。碧照楼在中段游廊东侧,远帆阁在中段游廊西侧,楼为两层,为登高赏景之所。

漪澜堂外就是北海著名的"一池三山"之太液池,水域面积广阔,达38.9公顷,占全园总面积近三分之二。在古代,太液池平日里是帝后们游湖赏荷的休闲佳所,到了冬天湖面冰冻之后这里就成了满清军士们最好的冰上运动演练场地。

这项冰上运动就是冰嬉。据《宋史?礼志》记载,当时的皇帝就喜欢冰上的娱乐活动,在后苑里"观花,作冰嬉"。明朝时,冰嬉就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到了清代,冰嬉更是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乾隆时期,冰嬉运动被正式定为"年例"和"国俗",每年举办一次且在乾隆帝的统治下从未间断过。即使在1786年乾隆帝的生母仙逝治丧期间,乾隆帝也没有停止这项年例。因为他裁定冰嬉是肄武(正式的军事活动),而不属于治丧期间应该停止的娱乐活动。

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17世纪初开始逐渐统一中国东北地区广袤疆土。他们所在的区域冰雪期长,人们生产、生活都很难离开冰上活动,几乎每一个满族人都或多或少有冰上活动体验。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由满族政权组织的冰上活动,早自公元162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辽阳的太子河上亲自主持了一次冰嬉迎春会。迎春会上举行了男女冰上赛跑和男子冰上抢球等比赛活动,最后还在太子河的冰面上举行了迎春大筵。

后来,努尔哈赤于天命年间(1616-1626)征服巴尔虎特部落的战争中,麾下佛古烈将军带领自己的擅冰军队七百里驰援,打下最艰巨的战役。捷报传来,努尔哈赤重赏了佛古烈将军,同时开始重视冰上运动的操练,冰嬉更是成为满清军队冬季军事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那时起由东北到关内,从宫廷到民间,冰嬉大为盛行,到了乾隆时期更是成了"国俗",它既是娱乐活动,也是军事操练。

按清代规定,每年冬至到三九,在西苑三海进行校阅八旗溜冰。皇帝会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之下,乘坐冰床御驾亲临观看。漪澜堂就是当年乾隆皇帝以及之后的光绪皇帝恭奉慈禧太后观赏冰嬉的主要场所之一。

仿膳:与北海渊源始自民国十四年

民国建立后,北海公园又成为最早开放的天然冰场。每逢冬日,冰面上红男绿女,"化妆竞走,亦足矣倾动一时"。在那个年代,来北海滑冰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

北海由"皇城御苑"演进为对社会开放的公园,最早提议者为许世英。

民国五年(192019年),时任内务总长的许世英首次提出将北海辟为公园,对社会开放,并在国务会议上提出"开放北海公园议案",提出园内修道路、开辟园门、暗设电灯、购置花木等由市政公所先行拨款,开放后常年开支以票价及租金收入为补助。内务部通知京都市政公所,拨出了经费2万元。但由于"时局倏变",开放未成。其后民国六年、十一年、十四年,此议又被多次提出。

民国十四年(1925年),内务总长龚心湛主张开放北海,经临时政府段祺瑞批准,交由京都市政公所办理开放事宜。1925年8月1日,北海正式对外开放。

北海自对外开放之日起,就具备了吃、玩、娱乐诸多功能。当时在漪澜堂开设有中餐馆,道宁斋开设有西餐馆。

但比之更出名的是位于太液池西北岸的"仿膳茶社"。"在九龙壁的前面,松坡图书馆的东侧,华藏界的西面有一片空地,1925年在那儿建了一个仿膳茶社,是由在清宫当过差的赵仁斋召集了曾在御膳房的厨师孙绍然、王玉山等做些清宫茶点和简单的饭菜,例如有名的'清宫四大抓'就是王玉山的传授。豌豆黄、芸豆卷等也都是御膳房的点心。"老北京人赵珩老师在自己的《百年旧痕》书中这样回忆。"仿膳的茶座也是我小时候常去的,感情特别深。下午喝茶后也常在那里吃饭。在那里我见过很多旧京耆宿,比如说傅增湘、叶恭绰、袁克定、夏枝巢等。那时文史馆就是隔壁的静心斋,所以这个茶座老人比较多。50年代普通民众也去,周日会人满为患。仿膳也是藤椅铁桌,上面有卷窗,下雨赶紧拉上。夏天用来遮阳非常风凉,听着蛙鸣蝉唱,享受着习习清风,十分惬意。"

自此,"仿膳"二字,1925年起即在北海,与北海渊源直至今日。

据介绍,1955年公园管理处在漪澜堂开设饭庄,作外宾招待室使用。1959年至1960年,公园对漪澜堂、道宁斋、碧照楼、远帆阁、晴栏花韵等建筑进行大修。修缮完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位于北海北岸的仿膳饭庄搬迁至漪澜堂,在此经营清宫菜肴及冷热点心等,直至2018年4月18日仿膳腾退漪澜堂。

"我们对仿膳饭庄经营期间添建的200多平方米的餐饮配套房、围廊进行了拆除,同时拆除影响古建筑安全的供暖系统、排油风道,并废除原有的供电系统、燃气管线等,重新设置了供电系统,使漪澜堂、道宁斋重新恢复,具备了展览的基本条件。"北海公园党委书记吕新杰介绍。

在漪澜堂院子里,北海公园基建科科长崔庆云告诉记者:"地面残缺的补齐,建筑上的彩画做了物理上的清洗。你看这个地面是新做的,原来他们做了一个石影背,我们给拆掉了,这儿还有一个仿制的垂花门,历史原貌中也没有,我们也拆了。"

下一步将要进行的,是恢复漪澜堂景区的原貌。"比如漪澜堂过去有叠水瀑布,漪澜堂后面的山上还有很多著名的建筑,比如像延南薰等一些非常著名的亭台楼榭,这次我们都要恢复起来,它会成为北海又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北海公园园长祝玮如是说。

遗产保护:中国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先人们对自然的理解

作为北京城中心的公园,史上北海每一有关"开放"的消息都让民众欢喜。

"北海自1925年一直开放,但是到了1971年在没有任何布告通知的情况下突然就关门了。'文革'中是不开放的,变成只有中央领导才能去的地方。直到1978年3月才重新开放。"这是赵珩老师的回忆。

1993年到北海工作的田慧丽是北海第一代英文讲解员,她印象中老员工们告诉她的当日重张盛况:"卖票的人收钱撕票忙到根本抬不起头来,收到的硬币用脸盆装。"

2019年,公园对有"乾隆小花园"之称的静心斋景区进行全面修缮,从文物建筑、桥梁到水系、叠石,历时两年。2019年12月31日起免费开放,迄今每日一开门,静心斋门前等待入园的游客都第一时间排起长队。

目前,继5月18日漪澜堂、道宁斋景区向游人开放之后,北海还有一处非常著名的古建??大慈真如宝殿,对外称"楠木殿",整个殿都是用楠木做的。该殿历经两年的修缮,也马上就要竣工了。

"这一系列的修缮开放,都是北海在进行遗产保护当中一步一个脚印的具体工作,没有什么虚滑跟弄虚作假,该投钱修就投钱修,修完了就原状陈列、原状开放,告诉游人北海的历史,和我们对北海历史保护的承诺,这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祝玮园长如是说。

祝玮园长1989年前后在颐和园工作,完整经历了颐和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个过程,对于此中的甘苦和难度感触颇深:"古典园林,特别是山水园林,讲求的是登高而望远。过去的古典园林,它的天际线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北京的园林,你可以这么说,有几个还有美好的天际线呢?这我觉得是历史的发展留给我们的遗憾。从另一个角度,它也折射了现代文明对于园林,特别是对东方古典园林一种侵蚀。天际线的消失,使园林渐渐地失去了诗意。我觉得现在恢复天际线或恢复部分重要古典园林的天际线,应该引起我们有关部门对于遗产保护这一块儿的重视。如果说不重视这个,光是着眼于园内,北海现在已经成为城市水泥森林中的一盆水了。它的难度可想而知,它没有张力了。"

"中国的皇家园林,是中国的帝王们对自然的理解",祝园长告诉记者,"乾隆这个人特别有意思,他造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的时候,是没有围墙的,周边几百亩几千顷的稻田,他起名叫耕织图,他把园林置于农桑之中。后来慈禧跟光绪在造园子的时候,时代在变迁,他们筑起了围墙。一下儿登高佛香阁以后,往西一看,感觉就不一样了,因为有道墙了。乾隆那会儿是没有墙的,清漪园往西一直到西山脚下,他的这种情怀,是咱们中国天地人的情怀。现在呢,好像你有这情怀也没这机会了,这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其实现在很多地方都不复存在了。那让我们的子孙如何感受到中国园林的意境?"

"所以说遗产保护真正的意义在哪儿,我个人觉得,它是在保卫文明,保留和保护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要没有这个东西,它有什么意义?很多外地的园子说'给我们一个'遗产'称号吧,没准遗产单位能拨点钱,我们就可以怎么着怎么着',我觉得好像太粗浅了。其实保护人与自然的这种纽带关系,这才是遗产保护最重要的出发点。"祝园长最后强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300105.html

相关阅读:戚继光的故事:斩子之谜
鲁班的小故事 鲁班考徒弟
满族女子的发式婚前与婚后有着什么本质区别
陆游与唐婉 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的爱情故事
揭秘古代恐怖的三寸金莲如何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