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崇祯帝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明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朱由检(1611年-1644年),汉族,生于立春日,父明光宗朱常洛,母刘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崇祯皇帝为明光宗第五子。天启二年(1622年)受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即位(1627年—1644年在位),改元崇祯。他是明朝第16任(最后一任)皇帝。
   17岁的崇祯帝继承帝位。他即位后便诛杀了大宦官魏忠贤,为东林党人平反。此时明朝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激烈;连年天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导致了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外部后金(清朝)兴起,不断掠夺中原。崇祯皇帝竭尽全力,节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是明朝少有的勤政皇帝之一。然而他专横独断,刚愎自用,杀害抗清英雄袁崇焕,致使朝廷内部人人自危,最终众叛亲离;又横征暴敛,向人民征收“辽饷”、“剿饷”、“练饷”等苛捐杂税。诸如此类种种原因,终于导致了明朝的灭亡。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崇祯皇帝死后被南明政权尊为“思宗”,后改“毅宗”。清朝则上庙号为“怀宗”,谥号“庄烈帝”。
崇祯帝年表
   1611年:崇祯出生,他的生日在阴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因此也有人误为1610年。实际上按照阳历,已经是1611年。
   1614年:崇祯的母亲去世。
   1620年:父亲病逝
   1622年:被封为信王
   1627年:兄长明熹宗病逝,即位为帝。诛杀魏忠贤。
   1628年: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全国性大灾荒,陕西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1629年:三月,定立魏党“逆案”,入案者255人,分别惩处。
   五月,以徐光启主持用“西法”修定历书,至崇祯8年修成《崇祯历书》137卷。
   1630年:春,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对农民军剿抚并用,部分农民军流动至山西。
   十二月,加派“辽饷”153万余两,合原加派“辽饷”共计680万余两。
   1631年:正月,赈济陕西灾民,定议对农民军实行以抚为主的政策。
   1633年:农民军大批度过黄河,进入河南地区。
   1634年:正月,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主持围剿河南、陕西等处农民军。
   1635年:正月,农民军克凤阳,掘皇陵。明廷调集各省精兵7万余在中原进行会剿。
   八月,以卢象升为总理,与洪承畴分责东南、西北的剿除农民军战事。
   十月,下诏罪己。
   1636年:秋,张献忠、罗汝才部进入四川,攻克大批州、县。
   1641年:正月,李自成部复振,攻克洛阳,杀福王。
   1642年:新年,揖拜阁臣,再图振兴。
   二月,李自成部在襄城大败明军,杀陕西总督汪乔年。
   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继破,洪承畴被俘,降清。
   五月,李自成部三围开封。

   七月,皇贵妃田氏病故。
   1644年:自尽殉国。
崇祯的境遇
   崇祯在有明一代,算得上是一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烂摊子,衰亡的征兆在他出生之前早已初见端倪。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他勤于理政,事必躬亲,常朝不停辍,召对时时举行,十七年来未稍懈怠,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崇祯最大的也是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识人的眼光、没有用人的气量,没有纳谏的气度,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用人不专,疑神疑鬼,更调频繁,惩处随意,搞得臣下畏首畏尾,离心离德,及至魂归煤山,陪他而去的只有贴身太监一人,愿为他的社稷殉葬的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崇祯即位之初,以雷厉风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贤。民间欢呼不已,《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圣人”,天下对他中兴明朝抱有极大的期望,然而因为他的多疑和刚愎,亲手的处死了大明的长城民族英雄袁崇焕,亲手的毁掉了大明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思宗以一己之力除去了魏忠贤显然让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产生了过高的估计。这样,他的自信就慢慢变成了自负,进而变成了刚愎自用。所以,他一方面成为明朝最勤政的帝王之一;另一方面,他的事事亲为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正如他自己所说,他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事事乃亡国之象。其中错杀袁崇焕更是愚蠢之极。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由于是南方人,思宗私下称他为“蛮子”。袁崇焕的才能体现在军事方面,即使是在他被杀之前的一段时间,思宗仍认为“守辽非蛮子不可”。袁崇焕“不爱钱,不怕死”,决定了他必然深受士兵们的拥戴,他的军队也由此成为明末最有作战力的军队。崇祯即位,任命袁崇焕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等于是将辽东的防务全部委托给了袁崇焕,信任可见一斑。但仅仅过3年,袁崇焕便在北京的西市被凌迟处死,然后传首边关示众。史学界对袁崇焕之死有多种解释,如“五年平辽”的夸夸其谈、擅杀毛文龙、党争的后遗症等,这些都是袁崇焕致死的重要原因。但是最终要了袁崇焕命的还是思宗的决定。仅仅3年前,对比3年前的平台召见、君臣面晤、赐尚方宝剑,真是天壤之别。其间的变化,真可以说明崇祯对袁崇焕由信任到怀疑态度转变。
   崇祯三年(1630)三月十六日,崇祯帝命令将袁崇还凌迟处死,妻妾兄弟流放到福建。《明史·袁崇还传》说:“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袁崇焕一死,辽东的战局便无人可以收拾。因此,当崇祯三年农民起义声势明显壮大后,明王朝从此便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但是,思宗好像从来都不会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在此之后,他又密令孙传庭在崇祯十五年(1642)杀死了李自成的同乡贺人龙——一名在镇压农民起义中颇为悍勇的将领。据说,贺人龙被杀后,农民起义军酌酒相庆说:“贺疯子死,取关中如拾芥矣!”可见,思宗的多疑、擅杀,真是在自毁长城!!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之后,他的果断就用错了地方。
   怀疑+果断,是皇帝给所有忠臣良将最大的毒药。袁崇焕,一个打死了努尔哈赤的功臣,一个让所有满洲人心惊胆寒的军人,一个赤胆忠心,一心想学岳飞的人,最终与岳飞有了同样的下场,死在了最低劣的抄袭来的反间计上,自毁长城,是崇祯的果断。“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
崇祯的品行

   即使是对明朝大肆污蔑的编了整整一百年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崇祯连宫里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
   可怜这样一位帝王,因为他的政治意义,而被扣上太多不属于他的罪名。其中有一条就是,他有内帑数千万银子,他宁肯殉国也不肯花钱。造谣的人和谣言传播的人各有各的目的,盲目相信的人懒得去思考,以获得一种自己胜过古人的粗陋快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302161.html

相关阅读:解密:明朝是如何防治各级官员“车马”腐败?
成化
朱高煦
杨慎
明宪宗与万贵妃:旷世忘年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