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韩国磐在《魏晋南北朝史纲》中对诸葛亮治蜀的论述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三国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诸葛亮协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临终又遗命诸葛亮辅政,托以后事。故刘禅即位,诸葛亮以丞相兼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一直到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确实为蜀汉政权做了许多工作。

首先,刘备已死,吴蜀联盟必须立即恢复,才能共拒曹魏。诸葛亮因选派尚书郎邓芝出使于吴,邓芝对孙权说:吴、蜀计有四州之地,你和诸葛亮也是一时英杰;“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如果归顺于魏,大则魏要你入朝,小则要以你的太子为质,若不听从,必然派兵进攻,蜀也一定会观察形势,顺流东下,那么,江南之地,就非你所有了。孙吴这时,也必须联蜀,因即与蜀连和。自此,双方聘使常相往来,并互致方物。如蜀曾送吴“马二百匹,绵千端,及方物”,而“吴亦致方土所出,以答其厚意焉”。这样,吴蜀复归于好,蜀也就免除了东顾之忧,可以专心于内部,平定南中诸部的反抗,以及致力于出兵伐魏了。

其次,关于经济方面:西川号称“天府”,“绵与雒各出稻稼,亩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刘备攻克成都时,还是这样,“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食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此后,刘备外出,诸葛亮以军师将军镇守成都,经常做到“足食足兵”。及后主初立,当夷陵败后,也是“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蜀中的农田水利,一向搞得比较好,所谓“沃野千里,世号陆海”,没有象中原那样遭受军阀混战的严重破坏,没有中原那样发生严重的粮荒问题,所以,也就没有广行屯田的需要。只是在解决军粮转运的问题上,就靠近前方的地方或驻军处进行屯种,以减省转运的困难而已。

在农田的水利灌溉方面,自李冰作都江堰以来,诸葛亮继续维护这里的水利事业,《水经注·江水》曾这样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诸葛亮在蜀中则注意到农田水利,出军则屯田以供军饷,所以,虽连年用兵,未至匮乏,死后,“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路上”,不是没有缘故的。

在工商业分面,刘备既定蜀中,置盐府校尉,亦称司盐校尉,王连即曾任“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俾国用”。吕又、杜祺、刘?等均曾任盐府典曹都尉,掌管盐铁。蜀中富有盐井,如临邛县盐井,“一斛水得五斗盐”;又有古石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甚刚”。汉代以来即于此炼铁和铸钱了。蜀汉也有司金中郎将,张裔曾任此职,“典作农战之器”。蜀的丝织业特别是织锦业,上继两汉,在三国中是最发达的,故左思《蜀都赋》说:“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据说“锦濯其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锦江、锦里,都是因锦而得名的。蜀产锦既美且多,诸葛亮曾以川马蜀锦,作为和吴交聘的礼物,吴、魏的锦,多由蜀而至,故《丹阳记》说到锦时,谓“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蜀产锦既多,故曾大量用以赏赐,“先主入益州,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锦各千端”。诸葛亮还曾这样说过:“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足见蜀锦对于维系蜀汉财政的重要了。至于其他工巧,史言诸葛亮本人,就是“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诸葛亮集》即载有《作木牛流马法》、《八阵图法》等。

商业交换,如上述盐铁由政府专卖,锦则用以魏吴贸易,境内的经常贸迁往来,也很发达,左思《蜀都赋》曾形容成都的商业说:“带二江之双流,枕峨眉之重阻,水陆所凑,兼六合而交合焉。”又说:

“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都人士女,祛服靓妆,贾贸?鬻,舛错纵横,异物崛诡,穷于八方。……”

可见成都商业繁荣的一斑。为了筹集军用,刘备还曾接受刘巴的建议,铸造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数月之间,“府库充实”。《钱录》所收蜀汉钱有直百、直百五铢、传形五株和为字钱等数种。虽未必都是蜀汉所铸钱,但蜀汉对铸进行官市,和曹丕的废钱专用谷帛,颇不相同。由于蜀汉农业未受破坏,故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交换经济自然比中原活跃了。

由于蜀汉的经济情况较好,诸葛亮秉政时也还措置得宜,所以,虽然地仄力弱,蜀汉政权还能支撑了将近半个世纪。当然,蜀汉是地主阶级的政权,象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当然是剥削农民的劳动产品的,但这为数还不算多。《华阳国志》所载,益州各地有许多豪右大姓,如成都有柳、杜、张、赵、郭、杨等大姓,广都县有大姓冯氏,绵竹县有、杜为首族,南中大豪,还拥有许多部曲。这些大姓豪右,广占田地,或独占盐井鱼池,剥削人民。至于官市和盐铁专卖,也是由封建政府垄断商业,削民收利。蜀汉经济虽说尚好,但这是奴役和剥削劳动人民而取得的,必须认清封建经济的剥削本质。

再次,关于严明法令,赏罚必信方面:诸葛亮很注重法令修明,他和法正、刘巴、李严、伊籍五人,共同制订了《蜀科》。陈寿《诸葛氏集目录》中有《法检》上下篇和《科令》上下篇,惜已不见原文。这些科令,应是当时执法的依据。陈寿在《诸葛亮传》中说明诸葛亮的“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肯定他的执法公允。诸葛亮的僚属张裔,也称赞诸葛亮说:“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由于赏罚公允,所以人怀激励。诸葛亮并以此劝告后主刘禅,要他对“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诸葛亮自己这样做,劝告后主这样做,他的部下以后继承他位置的蒋琬、费?、董允等也这样做,故蜀汉前期执法还较公允。

执法公允并非不要严格,不能措公允之名而废法,也不能借严格有名而滥刑。蜀汉初立,承刘璋法今松弛之后,必须予以整肃。但有人认为“亮刑法峻急”,法正建议缓刑弛禁,于是,诸葛亮回答说:

“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思,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每专仅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这里说明诸葛亮较深刻地知道“一张一驰”,“宽猛相济”之道,在上下蒙混,法令败坏之后,就必须申明法令,严格执行,才能达到致治之道。

一般地说,诸葛亮的执法,比较公允而又严格。如蒋琬为亮长史,能够“足食足兵,以相供给”,被亮选为自己的继承人,邓芝能完成联吴的使命,故加以提拔。李严(后改名平)和诸葛亮同受遣诏辅后主,在亮出军北伐时,严主持粮运,则逢天雨路险,粮运不继,通知亮退军,到军队退还后,严又佯为惊讶,说是粮食充足,何故退还。亮因此表请处分李严,贬逐不用。由于赏罚得当,虽严而人心服。如李严、廖立在贬谪的地方听到诸葛亮的死讯,都流下泪来,他们估计诸葛亮有再起用他们的可能,别人不会这样做,但亮既死,就没有希望了。

诸葛亮的赏罚得当,还表现在对蜀中地主和外来地主同样对待上。蜀汉政权是由刘备为首的外来地主,联合本地地主建成的,外来地主在上层中更多些。诸葛亮对外来地主有才能功绩者,予以提用,对蜀中地主如李恢、张嶷、张翼、张裔、马忠等,也都提拔任以要职。对于违法的蜀中地主官僚,如彭?的煽动马超反蜀,则处?以死刑。对随刘备入蜀的马谡,失律致败,也按军法处死。这样,可以缓和并弥缝外来地主和本地地主间的矛盾,有刊于蜀汉政权的稳定。

当然,诸葛亮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执行法令上也有通融的地方,如法正既为刘备谋主,睚毗之怨必报,擅自杀人,或劝诸葛亮予以抑制,但他却说法正建策使刘备得以据有蜀中,不应予以裁抑。不过,总的来说,诸葛亮的刑赏用法,还是比较公允的,故人说他“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说到这里,还必须指明,封建地主政权的法律,主要是镇压人民特别是农民阶级的法律,对于镇压农民来说,说不上公允与否。只是封建政权对于所任用的地主官僚,总有一套用舍刑赏的规定和法令,这里所说的诸葛亮执法比较公允,主要是就这一方面来说的。

复次,谈谈诸葛亮征服南中的事。在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一带,三国时称为南中,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统称为“西南夷”。刘备据蜀中后,用邓方为降都督,统治南中。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邓方死,刘备用李恢为降都督。蜀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刘禅新立,又正当大败于吴之后,南中的??郡(贵州凯里西北)太守朱褒,益州郡(云南晋宁东)的大姓雍?,越?郡(四川西昌)叟族首领高定元同时俱反,雍?且缚送郡守张裔于孙吴。诸葛亮因为正值大丧以后,内部不稳,不能出兵。经过一年多的安定内部,“闭关息民”后,公元二二五年(蜀建兴三年),诸葛亮就亲自带兵南征了。

诸葛亮南征计分三路:他自己向越?进攻,马忠向??,而李恢则指益州郡。这时,高定元的部下杀死雍?,孟获代替雍?为主,西南夷内部的矛盾削弱了自己。于是诸葛亮攻杀了高定元,马忠也平定了??,唯李恢败于昆明。但诸葛亮军随即渡过泸水,三路军队共会于益州郡,活捉了孟获。亮以主要攻打对象是曹魏,对南中必须取得心服,以安定蜀的后方,因而“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于是,南中平定,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即用李恢为太守,领交州刺史。还军后南中曾再发生反抗,被李恢镇压下去。蜀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南中豪族刘胄又起兵反抗,被马忠所平定。不过,平定南中,主要就是“五月滤泸,深入不毛”这一役。

诸葛亮的平定南中,首先是采取了攻心战术。当他出师时,马谡曾建议说: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七纵七禽”,孟获终于心服,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攻心战术的范例。同时,平定南中后,外地人撤出,用当地人或少数族首领为官吏来治理。李恢就是益州郡人,他的姑夫为少数民族人爨习。为什么用当地人呢,诸葛亮曾指明这个道理说:“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用当地人而不留外地人,不留兵,不运粮,固然因为主攻方向是北向关中,同时也是使“夷汉粗安”的攻心战术的继续。清人赵藩题成都诸葛武侯祠的对联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对诸葛亮的攻心战术和执法严明以纠正刘璋的暗弱,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发人深省。

至于兵粮问题,不仅不留兵、不运粮到南中,并且要从这里调取物力人力,以供蜀汉军国之用,故旧史说既平南中,“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说得具体些:

“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出其余、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

《三国志》卷十三《李恢传》所说为:“徙其豪帅于成都,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所言大致相同。以后马忠、张嶷再平南中的反抗后,“嶷内招降得二千人,悉传诣汉中”,并且“遂获盐铁,器用周赡”。自然,这些都是压迫剥削南中人民得来的。

因此,诸葛亮等人的平定南中,不仅解除了蜀汉的南顾之忧,稳定了后方,而且,从南中调发了不少人力物力,充实了蜀汉的财政力量,从而可以专心于北方,挥兵北向秦中了。

最后,略述一下诸葛亮的六次出师,北伐曹魏。

自蜀建兴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27年至234年),诸葛葛亮六次出兵,北伐曹魏,其中五次进攻,一次防御。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屯于汉中,准备北伐。出屯以前,发布了《为后帝伐魏诏》,亮自己并向后主写上了有名的《前出师表》。次年春,第一次出兵北攻祁山(甘肃礼县祁山堡),由于前锋马谡违背节制,败于街亭(甘肃庄浪),亮因退还。这年冬,第二次出师,亮率众出散关,围陈仓(陕西宝鸡市东),因粮尽退兵,魏将王双带兵迫逐,被亮所击斩。蜀建兴七年(公元229年),第二次出师,亮派陈式进攻武都(甘肃西和西南)、阴平(甘肃文县西北)二郡,魏将郭淮带兵截击,亮自己即领众向建威,郭淮退走,故取得了二郡。蜀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将司马懿由西城(陕西安康西北),张?由于午谷(陕西西安市南),曹真由斜谷(陕西眉县西南),三路欲共攻汉中,诸葛亮屯军防御,适逢大雨,道路不通,魏军因而退回。这是第四次,属于防御性的。蜀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这是第五次,诸葛亮出军围祁山,开始用木牛运粮。魏将司马懿、张?来救祁山,亮以粮尽退军,张?追击,被亮军射杀。以下两年,诸葛亮从事休整军队,劝课农功,制作木牛流马,运粮积于斜谷,作为再出帅的准备。蜀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这是第六次,诸葛亮率众由斜谷出,用流马运输,占据了武功的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于渭滨。由于多次的军粮不继,中途退军,诸葛亮这次作了长久之计,分兵屯田,士兵与农民交错于渭水之畔。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诸葛亮不幸病死,蜀汉军队只好退回。俗语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实际上只第一、第四两次。六次出师中五次是主功进攻,一次是防御。

诸葛亮在他一生最后的八个年头中,六次出兵与魏作战。衡量蜀、魏的力量,蜀汉远不及曹魏。人谓“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连年用兵呢?一则刘备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号召,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已提出了恢复汉室的方略,在首次出兵伐魏时,除颁布了伐魏诏书要“克复旧都”外,诸葛亮在自己的《前出师表》中,又反复说明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说明蜀汉既以兴复汉室为职责,就不得不出兵伐魏,否则,蜀汉就失去了建立政权的名义和号召力,其存在也就更难了。

再则这种出兵伐魏,实际上是以攻为守的策略,这可从两方面看出:在客观上,曹魏统治下的中原,日趋稳定,经济力量日趋增长,曹丕和曹?都曾亲征孙吴,即可见曹魏有向外发展的力量。蜀不攻魏,魏也要出兵攻蜀,与其被攻,不如先发制人,以攻为守。从主观力量方面来看,蜀的实力远不如魏,而刘备多年搜罗的人力,已多死亡,再等些时候就更少,没有具备战斗经验的军队和魏作战了,故不如及早主动进攻,这正如《后出师表》中所说: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上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此表所言,正说明与其坐待灭亡,不如力战求存;与其等待有作战经验的将士的自然死亡将尽,不如趁他们活着时主动进攻敌人;这就是诸葛亮的以攻为守,不得已而连年出师伐魏的道理。但是,志大力小,毕竟难以成功,只是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了最大的主观努力,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典型。

约略谈过诸葛亮的恢复蜀吴联盟,注意经济发展,修明法令,赏罚必信,平定南中,北伐曹魏等事迹,可见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起过积极作用的,故陈寿评论诸葛亮说:

“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又说: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或者从注重农本上来肯定诸葛亮: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哗,路无醉人。夫本立故末治,有余力而后及小事,此所以功其功也。”

过去封建学者对诸葛亮的这些评价,固然是以地主阶级政权的利害关系为出发点,有善必扬,或有溢美,或有所偏,但总反映出诸葛亮的治蜀,确实做了许多工作,所以后代人一直在纪念他。

(选自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韩国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309111.html

相关阅读:《煮酒侃三国》之:两个千里走单骑两个结局
纪灵为何会答应吕布在辕门射戟定胜负?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二章 世代为将的背后故事
揭秘三国中最被低估的大将:力战关羽不败的徐晃
刘晔和曹操谁棋高一着 曹操为什么不重用刘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