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萧何助刘邦夺天下 为何萧何越卖力刘邦越忌讳他?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汉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西汉初年,汉高祖与丞相萧何之间的关系充分展示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内在矛盾与冲突。萧何是刘邦的故友,从刘邦起兵反秦开始,萧何就追随刘邦,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刘邦夺取天下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刘邦也对萧何恩赏有加。当天下平定以后,论功行封,群臣争功,一年多时间不能决定。高祖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名列第一,封为侯,并任命为相国,特准带剑上殿,入朝不趋。众将认为萧何从来没有在前线打过仗,反而功列第一,都不服气。高祖力排众议,说:“比如打猎,众将之功,好比猎犬;发现野兽踪迹而指示猎犬捕获者,乃人也,萧何之功即为人功。名列第一,岂不宜乎?”

  但是萧何任为相国以后,居一人之下,处万人之上,位尊权重。他总理百官,协理万机,一切国事皆由其管辖。相国权位既重,礼遇亦隆。高祖特恩准萧何带剑上殿,入朝不趋,奏事不名。皇帝为了表示对丞相的礼敬,“御座为起,在舆为下”,丞相生病,皇帝还要到丞相府亲自慰问。丞相权力的增大,必然与皇权发生冲突。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中的突出特点。这在汉高祖与萧何之间就表现得非常突出。萧何虽然功勋卓著,有丰富的治国经验,但他不像韩信那样不知自持,他对刘邦的为人知之甚深。每当刘邦对他稍有猜忌时,即能机智地予以化解。刘、萧之间以权术相角力的故事引起了史学家司马迁的浓厚兴趣,他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以浓墨重彩描写了这两位早年的好友、后来的君臣之间的三次权术之争。

  第一次是在楚汉战争时,萧何任丞相,镇守关中,汉王与项羽相持于京索之间。汉王数次派遣使者回关中慰劳丞相,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萧何手下有一位姓鲍的人对他说:“汉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慰劳丞相,恐怕是有疑君之心。依我之见,丞相不如把亲族中可以当兵的子弟全部送到汉王军中服役。这样,汉王不仅不会怀疑您,而且会更加信任您。”萧何采纳了鲍生的意见。这一天,汉王正准备与楚军决战,忽报丞相派遣宗族子弟前来助战。汉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即召见萧何的亲属,向他们询问丞相的近况。他们回答道:“丞相托汉王之福,一切安好,惟念大王亲临战场,栉风沐雨,备受艰辛,恨不能相随左右,特遣我等前来供大王使唤,乞大王恩准。”汉王见状大喜,说道:“丞相为国操劳,公而忘私,真乃忠臣也。”萧何把自己的宗族子弟送往汉王处,实际上是以他们为人质,果然汉王对镇守关中的萧何放心了。

  刘邦不得已曾分封了九位异姓诸侯王,但他对这些异姓诸侯王却如骨鲠在喉,必欲去之而后快,于是设计予以剪除,或亲自带兵征剿。每当他出征时,对在京城的萧相国总是极不放心。越到晚年,汉高祖的这一心态越是明显,因而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日益突出。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陈谋反,汉高祖亲自带兵征邯郸。哪知又有人密告韩信在关中谋反,萧何辅佐吕后用计诛杀了韩信。汉高祖在邯郸得知韩信被诛,除去了心头隐患,心中当然非常满意,但他对萧何也不放心,于是派遣使者回京师,拜萧何为相国,增加五千户封邑,同时又命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兵作为相国的警卫部队。这样做,既是为了笼络萧何,同时也有监视的意思。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62212.html

相关阅读:天坛七星石为何有八块?祭天拜五方帝与刘邦有关
汉高祖刘邦:从市井无赖到开国皇帝
揭秘:刘邦是采取哪些发展经济的休养生息政策
汉朝明君汉宣帝:一举解决了匈奴和西羌问题的雄主
汉成帝与赵飞燕、赵合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