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历史解密:李自成要与明朝和议 崇祯为何拒绝?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清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中午时分,闯军正式攻打大明帝都北京。

攻击先从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三门开始,“四面如黄云蔽野”,攻势如潮,极具威势。

一时间,“城上下炮交发,如万雷轰烈,天地震慑,城外火光际天。”

狂轰猛炸持续了一天,第二天,李自成在彰义门外设座,派在十日前在宣府投降的太监杜勋朝城上喊话,但声音嘈杂,听不清楚,依稀是教城上人停止放箭,他有话要讲。

负责守城的襄城伯李国桢大声回话:“我让一个人下去为人质,你上城与圣上面讲!”

杜勋为了向李自成丑表功,表现得正气凛然,答:“我杜勋一向无所畏惧,上城就上城,哪用得着你们派人质交换!”(《明季北略》)

于是军士将他缒入城,跟大太监王承恩一同去见崇祯。

见了崇祯,杜勋假惺惺一副关切的模样,说:“贼人马强众,锋不可当,皇上当自为计。”

接着,详细地转述了李自成的意思:大明和大顺“割地讲和”,即议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大明犒赏大顺军银百万两,从此以后,大顺军可为朝廷内遏群寇、外剿清妖。

现在京城形如累卵,照理说,这是大明帝国、同时也是崇祯能侥幸逃过国灭身死的最后、也是最好的机会了。

可是大明王朝自开国二百七十多年来,奉行的一直都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立国宗旨,事关国体,崇祯还是拿不准主意,问身边的魏藻德:“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

可就跟要不要放弃宁远的争议时一样,魏藻德一言不发,只是鞠躬俯首。一任崇祯火烧眉毛急得团团转,就是不作声、不表态。

崇祯只得让杜勋出城答复李自成:“朕还没想好,等想好了,再颁旨。”

杜勋已走,崇祯再问魏藻德,还是支支唔唔,莫一衷是。崇祯大为扫兴,推倒龙椅,拂袖而去。议和不成,就只有死拼到底了。

崇祯亲自起草了一份《亲征诏书》,称自己要“亲率六师以往,国家重务悉委太子”,号召臣民,但有奋发忠勇,到军前听用的,“分茅胙土之赏,决不食言”。

他抱定了身死社稷的思想,吩咐驸马都尉巩永固率家丁护送太子出逃,徐图将来。可巩永固的回答却是:巩家从不敢私蓄家丁,就算有,要冲出重围的可能性也接近于零。崇祯叹了口气,只好让太监王承恩召集内侍,死守宫城。 历史

分页:1/3页上一页123下一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68118.html

相关阅读:赵文华
揭秘真实的清朝十二后妃:清朝十二后妃结局怎样
雍正杀弟之谜
维多利亚点燃了侵略中国的第一把战火
说清亡之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