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瑶族赶鸟节是咋来的?瑶族人怎么过赶鸟节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每年二月初一,是瑶族人民的“赶鸟节”。年年到了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方圆五、六十里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一色宝蓝衬白镶边的节日民族服装,扎着彩色的头帕,套着绣花的鞋袜,撑着青布洋伞,一伙伙,一群群,聚会山头。对男对女,或四男四女,对坐于青草坪、岩头上,或依偎茶树蔸、松树下,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谜子歌,从日出到月升,渴了,喝一捧清泉:饿了,吃几个粑耙。鸟雀忘了归巢,唱歌人不想回家,直到夜露湿透了头帕,他们才男送女,女送男、送过岭,送过山,送一程,唱一段,快进寨门了,才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地分开。

这一天,青年们忙着赶会对歌,寻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里,把连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铜钱大小,戳在竹枝枝上,插在神坛边或堂屋门旁,名叫“鸟仔耙”,任邻居小孩们取食。说是乌雀啄了耙粑,就会把嘴壳粘住,再也不会糟蹋五谷了。到了晚上,耕山人过寨串火塘,品尝各家的“鸟仔耙”,希望有个好兆头。

  关于“赶鸟节”的传说是这样的:“相传,在很久以前,瑶族居住的山区,林木茂密,很适宜鸟雀繁衍生息。以五谷为食的山雀、野鸡、斑坞……,他们熬过了严冬的饥若,看到山桃花开了,伸动着翅膀,飞上了天空,看到山里人荷锄背篓耕山来了,张开着嘴,唱起了欢迎的歌,看到姑娘手里金灿灿的包谷籽,一把把,一串串,撒进了黑沃沃的山土里,唱的更响,叫的更欢,邀集着伙伴“快来会餐”。

这样,它们往往是成群结队,耕山人一走,它们巧妙地试探过守地的“棕衣人”、“芦草人”,飞落坡地,用那尖利的嘴壳,揪呀,啄呀,一碗茶工夫好端端的山地便被糟蹋得不成样子。鸟害成了瑶山早春作物的头号大敌。山地里没有收成,耕山人吃上了野菜,源头泉断了,官府的钱水粮流也枯竭了,皇上发了慌,忙下圣旨:“谁人制住鸟害,赏岭九架,免税九年。”圣旨传谕了九山九岭九十九寨,山主、耕山人都想开了办法。

  盘云寨有个盘英姑,象蜂恋花一样爱唱歌。耕山人听了她的歌,口里象溶了一团蜜,香香甜甜;她向着山泉唱,山泉听得呆,忘记流淌;她向着山林唱,鸟雀羞得不敢开口,英姑歌停了。它们还在天空盘旋,追寻歌味,迷的不想飞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55614.html

相关阅读:珞巴族的历史文化 珞巴族起源概述
白族新娘为何要戴墨镜?婚礼上为何会掐新娘
《封神演义》的作者是谁?封神演义作者为何不明
傣族舞蹈 以动物名字命名的傣族舞蹈有哪些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清明节35条禁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