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宝宝自控力小课堂(一)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行为习惯 来源: 记忆方法网

???? 常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宝宝一不如意就乱发脾气、不喜欢遵守规则、碰到困难就轻言放弃等,这多是由于宝宝缺乏自控能力引起的。
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能够自觉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直接关系到宝宝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及其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培养宝宝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宝宝自控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外部控制阶段(0-2岁)
这一阶段的宝宝本身缺乏独立判断能力、易冲动,常常是为了成人的要求、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产生或抑制某种行为。处于这一阶段的宝宝关心的往往是社会环境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在其心目中有重要地位的他人对自己的赞许或否定。
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渡阶段(2岁后)
此阶段的宝宝由受外在力量控制逐渐转向受内在规则或道德力量的控制。会考虑到不好的行为可能会伤及他人,并引起内疚,从而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此阶段宝宝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成熟,外部控制还占有一定比重。
自我控制阶段(4岁后)
在此阶段,宝宝已经形成了内部的准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判断来形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够自己监控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自身的调控而克服自己内心的冲动,开始表现出合宜的社会行为。
分阶段培养宝宝的自控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宝宝在后天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自我控制意识的觉醒,到被动的外部控制,再过渡到自觉的自我控制,宝宝的自我控制能力在父母的引导下逐渐培养起来。
0-1岁:发展自我控制的第一步
9个月的浩浩抓住电视机遥控器,兴奋地胡乱按键,妈妈过来将遥控器夺走,责备地说:“这可不是给你玩的啊,玩你自己的玩具。”随即递过来一个有按键和抽屉的玩具。
在这个情景中,9个月的浩浩开始学习自我控制??他从妈妈那里接受了一个替代的玩具。但是,妈妈能够指望下次看到遥控器的时候,浩浩会乖乖地不碰吗?
对于1岁前的宝宝来说,由于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还很不成熟,兴奋过程占优势,因而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冲动性,以前强调过的事情再次发生时,他未必会遵从规则。
专家建议:
帮助宝宝进行自我安抚 所有的婴儿在出生后就开始表现出一些自我安抚的技巧,如吸吮手指脚趾或者父母的身体、打哈欠等,这其实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第一步。调查显示,自我安抚能力对宝宝独立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父母可通过拥抱、抱在怀里摇晃、轻声哼唱歌曲、亲吻等行为来帮助宝宝自我安抚。
告诉宝宝哪些可以做,而不是哪些不可以 对外界进行试探和触摸是宝宝的本能,或许有些行为在大人看来是不对的,但是在宝宝1岁前,他们是不可能立即就明白哪些行为是错误的,然后记住。对他们来说,任何规定和说教也都是不起作用的。所以爸妈首先要引导宝宝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而不是大声训斥他们的过错。这时候,安全的环境和耐心的引导,是教育宝宝的最重要的条件。
父母冷静的情绪 面对一个无法沟通,动不动就嚎啕大哭的婴儿,绝大多数爸妈都会深感沮丧、烦恼,甚至大发脾气。直接把这些感受表现出来并不是明智之举,父母应先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妨在心里先默数到10,或者先深呼吸,让心情平稳下来。记住,只有父母安静下来,宝宝才能有安全感。
1-2岁:“叛逆期”的界限设定和自我控制学习
15个月的扬扬乱按遥控器按键,妈妈过来将遥控器拿走,并给他一个有按键和抽屉的玩具。扬扬开始嚎啕大哭,又踢又滚,还试图从高高的柜子上拿到遥控器。
在这个情景中,15个月的扬扬和9个月的浩浩明显不同的表现是,扬扬开始对妈妈的干预进行反抗了,因为扬扬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了。
1岁前的宝宝是说不上什么自我意识的,他甚至还不能知道自己的身体的存在,在吸吮自己的手和脚时,就像吸吮自己以外的东西一样。当宝宝快l岁的时候,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之后进一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这时候的宝宝开始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同时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宝宝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奇的“自豪”之感。然而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存在、探索的热情高涨,常常和各样的行为规范产生激烈的冲突,这时候的宝宝开始经历他们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
专家建议:
清晰的沟通 及时打断宝宝的不合适行为,可以紧紧地(但不是愤怒地)抓住宝宝的手,用认真的(而不是生气的)声音告诉他:“你这样做不对。”然后,尽量用简单、平和以及清晰的话告诉宝宝,他做的事情带来了不好的结果。
冷静的观望 宝宝一旦哭闹,只要不处于危险的境地,父母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观望和分析:宝宝到底要干吗?是因为疲倦、压力、愤怒还是沮丧呢?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宝宝在这个情景中得到学习,设立好界限?不要急于去打断宝宝的哭闹,不管是满足还是训斥,父母应该给自己和宝宝一点儿时间。
替宝宝表达他的情绪 宝宝采取一些不合适的行为常常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当父母试图理解并猜测宝宝的想法,替他表达他的情绪的时候,宝宝会感觉自己被理解和包容,从而情绪平稳下来,愿意和父母合作。
协助宝宝解决问题 如果宝宝已经可以用语言表达了,父母应该在事后,等宝宝平静下来,认可宝宝的感受,然后告诉他如何采取其他方式来处理问题。
以身作则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模式,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方式,给宝宝一个学习的样板。比如,告诉宝宝:“妈妈找不到钥匙了,妈妈也感觉很生气,来,让我们一起深呼吸,一起来找找看。”这样克制情绪、有效的处理危机的方式,日后会成为宝宝效法的一个模式。
延迟满足 宝宝在2岁后,就应该接受“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的教育。经常性的即时满足,对宝宝有害无益,而“超前满足”则是愚蠢而浪费的举动。“延迟满足”的目的在于训练宝宝的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学会忍耐。而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宝宝,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易成功,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也会更有耐性,较易适应社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1169528.html

相关阅读:七个步骤帮助孩子独立起床
新生儿免疫升级方案
害羞宝宝如何改变?
儿童寒假提高警惕远离意外哦
你常逼孩子打招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