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00年(清光绪26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八国组成的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帝国主义为了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并借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2)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是迫使清最高统治者出逃。
(3)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
(4)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2、不同点:
(1)发生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2)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3)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
1900年——1901年9月。
2.背景: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目的: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扩大在化利益。
4.参与者: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5.结果:
签订了《辛丑条约》。

瓦德西:
瓦德西(1832-1904),德国将领。1870年普法战争时任上校参谋长,1888年至1891年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1898年任陆军总监。1900年晋升为陆军元帅,同年8月启程来华,9月正式就任八国联军统帅,残酷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纵兵在京城等地大肆劫掠。1901年6月回国。八国联军在中国遭到义和团的英勇抗击,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彻底破灭。瓦德西在写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义和团运动:
甲午战争后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自发的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源自于山东、直隶等地的义和拳等民间的秘密结社。1898年,山东冠县义和拳首举义旗,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主要成分是农民、游民、散兵游勇。鲁西北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遭到了袁世凯的镇压。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和政策曾由坚决镇压转变为默许以至支持利用。义和团运动最终在中外联合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但它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廊坊大捷:
廊坊大捷是发生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年6月11日至18日河北廊坊附近的清军及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一场局部胜利。英国海军提督西摩尔率领的2000多名从天津向北京进攻的八国联军,由于在廊坊遭义和团阻击,从廊坊败回。中途又遭义和团和清军董福祥部袭击,联军1000多人被包围,激战两个多小时,联军死7人,伤57人。到26日,才在援军配合下,狼狈逃回天津,共伤亡300多人。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一次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特点:
1.自发性: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斗争开始,到1900年6月负担起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义和团始终没有制度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
2.分散性:义和团运动始终是各地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1、不同点:
(1)背景不同: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
(2)性质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同时也反侵略;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斗争。
(3)组织发展情况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领导组织,有斗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义和团运动无统一组织领导和纲领。
(4)主张不同:太平天国主张绝对平均主义,后期曾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义和团运动一味盲目排外。
(5)斗争时间不同:太平天国运动建立政权,持续了14年,斗争时间长;义和团运动未建政权,斗争时间短。
2、相同点:
(1)领导阶级、运动主体、斗争方式相同: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
(2)起义的组织形式相同:都是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3)结果相同:都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扶清灭洋”这个口号,是具有爱国性质的,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矛盾,打击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因而得到了一部分清朝官员的支持,势力迅速发展遍及京津地区。但是,这个口号有很大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人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性质。





义和团的组织形式:
义和团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他们一般是以八卦名目来自立团号。义和团的信仰也很不一致,各团坛无固定的信仰,只有“神灵附体”“刀枪不入”的迷信思想基本一致。他们信仰的神灵五花八门,大都是《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三侠五义》等小说或戏曲的中的人物,在“上法附体”时,想起谁就说谁“附体”,如孙悟空、猪八戒、赵云、关羽、黄天霸、窦尔敦等人物都成了附体的神灵。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奕?、李鸿章与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国、西班牙和荷兰11国代表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
内容:
1.赔款。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至北京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

《辛丑条约》的特点:
第一,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列强要求赔款4.5亿两白银,当时中国人口4.5亿,用意是要每个中国人都向他们交纳1两白银的“罚金”,以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发生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五年,显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打击和在精神上对他们的压制。
第二,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帝国主义很想瓜分中国,但由于各国矛盾错综复杂,更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使他们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对中国领土的割占要求。
第三,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此条约惩办义务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但并未处置慈禧太后,相反,继续推行“以华治华”的策略,确立清政府继续充当他们在华的代理人。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中国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3.拆除大沽至北京的所有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的规定,使帝国主义侵略者完全控制了京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家安全。
3.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帮凶。
4.该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奴仆的地位,从此,清政府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年——1860年,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3、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签订《辛丑条约》的现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529083.html

相关阅读:初中历史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知识点总结清单
初中历史知识点:唐朝的精神风貌
2016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工业化的起步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有答案)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卷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