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2013届高考语文考点复习实战教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专项强化演练六

一、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 —4题。
依偎——重庆街景
黄济人
”依偎”这个词,是很难用在眼前这位年轻人身上的。他显然自农村。靠在肩上的那截比身高略长的竹筒,系在竹筒上的那团比他指头还粗的绳索,标明了他的城棒棒军的身份。可是他毕竟太年轻了一点,充其量十六七岁。而他那弱小的身躯所必须承受的,却是生活的重担。当他背着城里的冰箱摇摇晃晃爬上一幢宿舍的顶楼的时候,他气喘吁吁,他大汗淋漓,他青筋鼓胀,他牙关紧咬。”依偎”这个词的柔软情调已经离他而去了,远远地,久久地。他所面对所经历的情感只能是与”依偎”截然相反的东西,比如说昂首挺立,比如说身腰佝偻,总之,在那衣着褴褛的遮掩下,在那蓬头垢面的裸露中,即令在那心理承受能力最为脆弱的地方,也只能剩下那副近乎残忍的铁石心肠了。
然而,此时此刻,他确实依偎在一位农村老汉的怀里。那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中午,当路上的行人纷纷躲进沿街的一个窄小的屋檐下的时候,我在一个角落里看见了他。他坐在潮湿的地上,靠在肩上的,依然是那截比身高略长的竹筒,系在竹筒上的,依然是那团比他指头还粗的绳索。有所不同的是,他此刻的表情是平静的、顺从的,从那歪着的脏兮兮的脖子和那翘着的毛茸茸的鼻孔望去,他似乎睡着了。而这位老农也坐在地上,从年龄,从长相,更从为了不致惊动对方而久久不得动弹的双腿去看,他无疑是怀中孩子的父亲。他是什么时候进城的,他怎么会在这里找到了孩子,我一无所知。深信不疑的,便是他是怀揣着担心与不安,不计旅途之苦专程前看望孩子的。现在好了,孩子的一切他都看到了。让他欣慰的是,孩子长高了一点,长壮了一点,而且突然变得懂事多了,没有再去调皮捣蛋,没有再去贪玩耍闹,孩子顽强的生存能力证明,他的家庭甚至他的家族已经升起了一颗希望之星。那么,明天就要回到乡下去了,地里发黄了的麦子等他回去收割,在这样的时候,父亲能够为孩子再说点什么或再做点什么呢?该说的也许已经说了,比如要吃饱穿暖,比如要早睡早起,有了病一定要吃药,医院进不起就进药店,西药吃不起就吃中药。哦哦,这孩子不讲卫生的坏习惯进了城也没有改好,喏,手指甲这么长这么脏了,要是等到他自己剪,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呢。
于是,在我的注目之下,这位老农抖抖颤颤地从衣兜里摸出一把小剪刀,开始为依偎在怀里的孩子剪手指甲。小剪刀生了点锈,刀口也钝了,他剪得有些吃力,却剪得格外认真,剪着剪着,伴着口中的喃喃自语,在那布满皱纹的嘴角竟绽出几丝幸福的笑容。而孩子调皮的天性此时复活了,他的脑袋使劲朝父亲的怀里钻,一只手臂索性搭在了父亲的肩头,那稚气与娇气一并显现的时候,简直像一个待哺的婴儿,贪婪地享受在母亲的怀抱之中。
我被眼前的这一幕愣怔住了,尽管这父子两人如入无人之境,于周围的任何目光全然不顾。不知怎的,随着屋檐水的哗哗滴落,我的泪水亦潸然而下。老实说,我多么希望这场雷雨不要停止,以便让人世间这幕难得一见的街景,得以框定,得以永恒……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概括本中作者所见的街景。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语段,找全街景的构成要素,然后用简洁有序的语言表达出。这个街景的背景是暴雨中、屋檐下,主体是深情依偎在一起的父子。同时,要关注街景中的细节,如依偎时父子的神情、动作。
【参考答案】 重庆街头下着暴雨,屋檐下,一个弱小的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依偎在坐在地上的父亲的怀中安静地睡着了,肩头靠着系有绳索的竹筒,他父亲坐在地上久久不动, 掏出小剪刀给儿子剪指甲,露出幸福的表情。
2.在结尾,”我”的泪水为什么会潸然而下?
【解析】 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作者深情的描写、合理传神的想象中体会其感情,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1)孩子虽然年轻却勇敢地承担起了养家的重任,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和敬意。(2)父亲舐犊情深,孩子柔情依恋,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3.举例分析本的艺术特色。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语段中运用的主要的艺术手法,要以通读全篇为基础,找出有代表性的艺术手法。本语段中,想象和描写分布全篇。同时,在分析艺术手法时,还要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充分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例如,第一段中,作者想象弱小的年轻人扛货上楼的情景,表现了年轻人谋生的艰难;他顽强地承担起养家的重担,表现出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下描写他依偎在父亲怀中所显现的稚气、娇气形成强烈的反差,读让人心酸。(答第二段作者想象老农看孩子时的心理也可以)(2)描写的运用。此一至三段都有细致传神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第三段综合运用了动作描写(如”抖抖颤颤地从衣兜里摸出”“剪得有些吃力,却剪得格外认真”等)、神态描写(”布满皱纹的嘴角竟绽出几丝幸福的笑容”等)、细节描写等手法,细腻真实地描写出了父子相依的温馨动人的情景,催人泪下,为最后一段的抒情作了充分的铺垫。
4.探究”雷雨”这一天气现象在中有哪些作用。
【解析】 此题考查对本的探究能力。探究”雷雨”这一天气现象的作用,首先要对语段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篇散构思十分精彩,中心画面是一对父子深情依偎、亲密无间,背景是雷雨天,街道的屋檐下。作者除了描写画面,还补充了许多合理、深情的想象,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冲击力。从表现人物的角度看,雷雨交加,才使得这对父子有机会忙中偷闲,依偎在一起享受亲情,而”我”才有机会耐心地聚焦这一画面,记录这美好的瞬间。
【参考答案】 (1)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外面雷雨交加,反而使得屋檐下的一小片地方更温馨。(2)有利于情感的宣泄。在恶劣的天气中,这对忙碌的父子趁此短暂的闲暇,惬意依偎,亲情便自然流露。(3)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外面雷雨交加,所以”我”才有时间去耐心观察,从而获得深深的感动。(4)有利于主题的表达。恶劣天气和这对父子浓情依偎形成反差,更容易让读者感悟到亲情的美好。


二、(2012届安微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摸底)阅读下面的字,完成5 —8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回答”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老父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的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为他们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们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坚固它的底座,因此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5.本设题巧妙,请你说说作者以”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为题的用意。
【参考答案】 本由老父为《四郎探母》哭泣之事而引出对化的看法,以假设句为题,既别具匠心,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又可以因事即理,层层深入,阐发观点。
6.作者从《四郎探母》想到《伊底帕斯》《李尔王》在千百年后仍让人感动。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印证作者的观点,阐明化的作用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说明能引起归属感的、凝聚社会化认同的化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永恒的(或”说明了凡是抒写永恒的人性、深入人类灵魂的化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永久的”或”说明了作为公民社会里最重要的黏合剂的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7.理解下列语句的含意。
(1)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2)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成为社会。
【参考答案】 (1)运用简单的比喻和排比,写出本不相识的听众们因为有共同的化情感和经验,在听戏的过程中灵魂深受震撼,感情得到抚慰,痛苦得以升华,并找到同类而拥有了归属。(2)以”细丝”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化的重要性。而”柔弱”和”强韧”准确地写出了化的两个特点,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似是柔弱无力的(或”化在强权政治、战争或命运面前往往柔弱无力”),但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归属感。
8.这篇散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试探究中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的。
【参考答案】 (1)仅仅是缘于一次看戏,杨四郎的一个举动,一句动情的话语,老父亲及其泪水代表着对故园以及远在故园的亲人的深切思念。(2)接下作者笔锋一转,写到其他在场的从大陆去的老兵也泪流满面,就可以说是此第二次高明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3)而接下的从中国的《四郎探母》想到外国的《伊底帕斯》与《李尔王》,由此及彼,由中及外。(4)在此基础上作者再次把笔力集中到由此引发的对化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上,最后回答了一个抽象的哲学命题”化为什么重要”,指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化的力量”。


三、(2012届第一学期安徽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四次联考)阅读下面的字,完成9— 12题。
白塔渡的遐思
熊召政
从玉树的首府结古镇出发,沿着通天河谷迤逦前行,两岸的峰连绵不断,青草葳蕤。天空却是如此的蔚蓝。我之所以加上”如此”这两个字,是因为如果用蔚蓝形容这里的天空,那么在黄河两岸的中原,在长江右岸的江南,那里的天空是没有资格用”蔚蓝”这两个字的。
沿着通天河谷前行了两个多小时,远远的,我看到河边伸向波心的小坡上,矗立着一座耀眼的白塔。它傲岸而孤寂,仿佛一位活佛。当年成公主就是从这里渡过通天河,前往西藏拉萨。后人为了纪念她,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白塔。这就是白塔渡口。
长安通往西藏的唐蕃古道,从玉树穿过。成公主便是沿着这条古道,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从长安走到拉萨,其间穿过多少湍急的河流与巍峨的雪。一个冰清玉洁在皇宫长大的少女,经历这么多的艰险,把自己的爱情与生命长久地留在青藏高原上。这样一个无可复制的传奇,吸引了历代的作家与艺术家,向她献上真诚的颂歌。天荒地老的玉树,是唐蕃古道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成公主在玉树境内差不多跋涉了半年多时间。因此,玉树境内留下了多处纪念成公主的建筑。最著名的,即是巴塘乡贝纳沟内的成公主庙与眼前这座白塔渡口了。
我在转塔的时候,常常会停下脚步,欣赏塔基上那些岩画与雕塑。在同一幅画面上,往往会看到度母与公主同时沐浴着祥光。人一生下,便会本能地抗拒一些东西,但不会抗拒美。西藏的度母即是观音,是美与慈悲的化身,而成公主则是藏汉化交流的伟大使者。将成公主与度母供奉在一起,可见西藏同胞对成公主的尊崇与爱戴。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危险的,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是伟大的。从白塔上的岩画,我们看到了感恩与祝福。同时,也为成公主征服了一个民族的心灵而感到欣慰。
据说,成公主走到这通天河渡口的时候,所有陪送她的唐朝大臣就此回返,而松赞干布派的使者在对岸迎接。我猜想,成公主当年在这河边徘徊的时候,一定是柔肠百结。她知道一旦踏上渡船,对于故土,将是永别;对于西藏,将是开始。再坚强的人也有脆弱的时候,与送亲的人揖别,成公主一定是热泪盈眶。这情景让我想到那两句脍炙人口的唐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未语泪先流的成公主会报什么样的平安呢?她会告诉中原的父老,告诉白发苍苍的母亲:女儿平安,西藏平安!
光阴荏苒,一千多年的渡口揖别已散作昆仑脉的烟云。诚如陆游在三峡吊屈原时所感叹:”一千五百年前事,惟有涛声似旧时!”通天河的涛声,在苍茫的雪之间袒露着,喷涌着,它诉说着历史,也诉说着今天。
沿着白塔,我缓缓地转了三圈。然后,对着成公主的画像,对着度母,我深深地鞠躬。历史并不渺茫,现实又如此热烈。在这充满感恩与祝福的大地上,我的爱与直觉,正像高原上的鲜花一样缓缓开放。
(摘自2011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9.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通过对比,表现了藏族同胞生活环境的美好。(2)为下成公主的进藏作铺垫。(3)衬托了有信仰、值得感恩的藏族同胞具有高洁而纯净的心灵。
10.解释下列两句话在中的含意。
(1)人一生下,便会本能地抗拒一些东西,但不会抗拒美。
(2)历史并不渺茫,现实又如此热烈。
【参考答案】 (1)度母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善良、美的化身,成公主是藏汉化交流的伟大使者,所以藏族人民同样热爱、尊崇、爱戴她。
(2)①成公主的事迹和藏汉两族人民的传统友谊,都是可见可感可触摸的事实,所以”并不渺茫”。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藏胞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蒸蒸日上。这是”如此热烈”的”现实”。
11.作者认为,藏族是个有信仰、懂得感恩的民族。试结合本简要分析”有信仰”和”懂得感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有信仰:①信仰美与慈悲的化身度母。②笃信藏传佛教。
懂得感恩:①为感激成公主而建造白塔和其他的建筑。②把成公主与度母供奉在一起。③历代藏族的作家与艺术家歌颂成公主。
12.对于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达对成公主的崇敬与怀念,有人认为是颂扬藏汉两族远流长的友谊。你是怎么认为的?试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参考答案】 赞同第一种观点:①看到白塔,欣赏塔基上那些岩画与雕塑,听到的”据说”,这些都是以成公主为中心的记述。②由白塔引发的对成公主的颂扬,对藏族同胞崇敬与爱戴成公主的做法的赞许,表达作者对成公主的崇敬与怀念。(言之成理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 —16题。
园花寂寞红
季羡林
①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整整四十年以,一直住着一对老夫妇:女的是德国人,北大教员;男的是中国人,钢铁学院教授。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到今天已经将近六十年了,我们算是老朋友了。三十年前,我们的楼建成,我是第一个搬进住的,从那以后,老朋友又成了邻居。逢年过节,互相拜访,感情融洽。
②我每天到办公室去,总会看到这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蹲在门前临湖的小花园里,不是除草栽花,就是浇水施肥,再就是砍几竿门前屋后的竹子,扎成篱笆。嘴里叼着半支雪茄,笑眯眯的,忙忙碌碌,似乎乐在其中。他种花很有一些特点。除了一些常见的花以外,他喜欢种外国种的唐菖蒲,还有颜色不同的名贵的月季。最难得的是一种特大的牵牛花,比平常的牵牛花要大一倍,宛如小碗口一般。每年春天开花时,颇引起行人的注目。
③我是颇喜欢花的。但是我既少空闲,又无水平。买几盆名贵的花,总养不了多久,就呜呼哀哉。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美感享受,我只能像北京人说的那样”蹭”花,现在,这样神奇的牵牛花,绚丽夺目的月季和唐菖蒲,就摆在眼前,我焉得不”蹭”呢?每天下班或者开会回,看到老友在侍弄花,我总要停下脚步,聊上几句,看一看花。花美,地方也美,湖光如镜,杨柳依依,说不尽的旖旎风光,人在其中,顿觉尘世烦恼,一扫而光,仿佛遗世而独立了。
④但是,世事往往有出人意料者。两个月前,老友在夜里患了急病,不到几个小时就离开了人间。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这又确是事实。我年届耄耋,阅历多矣,自谓已能做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有情,有多得超过了需要的情,老友之死,我焉能无动于衷呢?”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句看似浅显而实则深刻的词,又萦绕在我心中。
⑤几天,我每次走过那个小花园,眼前总仿佛看到老友的身影,嘴里叼着半根雪茄,笑眯眯的,蹲在那里,侍弄花草。这当然只是幻象。老友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我抬头看到那大朵的牵牛花和多姿多彩的月季花,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人,朵朵都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好像”溅泪”的样子。她们似乎认出了我,知道我是她们主人的老友,知道我是她们的认真入迷的欣赏者,知道我是她们的知己。她们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向我点头,向我倾诉心中郁积的寂寞。
⑥现在才只是夏末秋初。即使寂寞,牵牛花和月季仍然能够开花。一旦秋风劲吹,落叶满,牵牛花和月季还能开下去吗?再过一些时候,冬天还会降临人间的。到了那时候,牵牛们和月季们只能被压在白皑皑的积雪下面的土里,做着春天的梦,连感到寂寞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⑦明年,春天总会重返大地的。春天总还是春天,她能让万物复苏,让万物再充满活力。但是,这小花园的月季和牵牛花怎样呢?月季大概还能靠自己的力量长出芽,也许还能开出几朵小花。然而护花的主人已不在人间。谁为她们施肥浇水呢?等待她们的不仅仅是寂寞,还有枯萎和死亡。至于牵牛花,没有主人播种,恐怕连幼芽也长不出。她们将永远被埋在地中了。
⑧我一想到这里,就不禁悲从中。眼前包围着月季和牵牛花的寂寞,也包围了我。我不想再看到春天,我不想看到春天时行将枯萎的月季,我不想看到连幼芽都冒不出的牵牛花。我虔心默祷上苍,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了。如果非降临不行的话,也希望把我楼前池边的这一个小花园放过去,让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永远保留夏末秋初的景象,就像现在这样。
13.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叙述与一对老夫妇的交往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重要内容的作用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考虑,即弄清该内容的内涵,以及它和上下及主题有何联系。最后有条理地答出即可。
【参考答案】 突出他们相识时间之长,感情之融洽;为下写老友猝然离世而感到悲伤寂寞作铺垫。
14.前后两次描写老友在花园侍弄花草,写法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要按照要求,找到两处描写,比较其中的变化;进而考虑两次写老友侍弄花草,强调的是谁,强调了什么内容。按此思路考虑,答案不难得出。
【参考答案】 前一次是实写,后一次是虚写。由实而虚,既突出了老友爱花、乐观的形象,又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老友的深切怀念。
15.请解释作者引用的”当时只道是寻常”在中的含意。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能力。回答此题,既要仔细揣摩这个句子,又要联系上下和主题。”当时只道是寻常”实际上暗含往昔与现在的对比,即往昔觉得平常,现在才觉得珍贵;那么往昔和现在的情形分别是什么呢?分析到此便不难作答。
【参考答案】 老友在世时,他种花,我赏花,我们一起聊天,那时觉得这些都是寻常事;现在老友去世了,就觉得当时的寻常事弥足珍贵,令人难以忘怀。
16.从全看,是如何表现”寂寞”之情的?
【解析】 本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按”表现‘寂寞’”这一标准,在中从前往后地筛选,还要整合符合要求的信息,然后分点加以表述。
【参考答案】 (1)用往日的花美人乐反衬今天花开人亡的寂寞。(2)用失主之花的低眉敛目映衬失友的作者的寂寞。(3)通过想象故人园里的花在今冬明春的悲惨命运,表现内心的寂寞。(4)结尾用貌似不合情理的祈祷(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强化寂寞。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34638.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图表分析与内容概括总复习教案
蜀道难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2013届高考语文考点仿写专项复习
2012届高考语文阅读题考点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