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揭秘蒋介石将汪精卫炸墓焚尸的真相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近代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邱维达曾任国民党七十四军中将军长,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历经北伐、抗战诸役,战功卓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曾在刘伯承任院长的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任教,后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80年代还当选江苏省政协委员、常委。执行炸墓任务时,正是邱任军长的七十四军,所以,邱的文章具有极强的史料性。

  汪精卫墓在南京东郊的风水宝地紫金山南麓,在中山陵西南数里处,位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前方,在东吴大帝孙权墓附近——目前的梅花山上。现在游人可以看到的“观梅轩”,就是汪墓的原址。

  汪精卫生于1883年5月4日,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出生于广东三水(现属佛山市)。汪原名汪兆铭,字季新,“汪精卫”是他的笔名。汪早年是一位十分爱国的热血青年,曾谋划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件:刺杀清摄政王载沣。从此名声大振,举国敬仰。

  但汪精卫是位个“权迷”,想当统帅,却又争不过蒋介石。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摸准了汪的心态,给了他机会。汪于是投靠了日本人,反对蒋介石的抗日救国主张,主张进行“和平运动”。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汪出任“行政院长”兼“国府主席”。从此,汪沦为中国第一号大汉奸。

  患了“骨髓肿”后,汪精卫前去日本就医,于1944年11月10日不治,死在日本名古屋。汪死后,由日本军部派“海鹣”号飞机,将汪的尸体运回中国,所用葬具是一口不大的楠木棺材。

  尸体运回后,汪伪政府在孙中山的“脚边”——能看到的地方,即现在的梅花山上,选了一墓风水宝地,给汪精卫造墓。汪伪政府曾准备花巨款,给“汪主席”建造一座规模相当大的陵墓,并且设计好的图纸。据一位孔姓工程师透露,汪的陵墓图案是仿孙中山的陵墓设计的,造价预算是5000万伪币。

  因为事急,先筑墓穴。筑好后,即把棺材先安葬了。1944年11月23日,汪伪政权为汪精卫举行了“奉安大典”。之后,其它地面建筑继续施工,但汪精卫或许命中该绝,当是时局不稳,汪的妻子陈璧君虽然多次要求工程加快建设速度。但才造好了祭堂,墓室牌坊基础刚下,日本人就宣布投降了,施工只得停下来。

  何应钦开秘密会议“迁掉”汪墓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下葬一年的汪墓,命运也到头了。

  据邱维达回忆,炸毁汪墓是有周密安排的,何应钦亲自主持会议,要求“迁掉”汪精卫的墓。1946年1月15日夜,邱维达接到陆军总部参谋长萧毅肃的电话,他说奉总司令何应钦的指示,要邱立刻去总部参加一项重要会议。等邱赶到黄埔路陆军总部会议厅时,时南京市市长马超俊、陆军总部工兵指挥官马崇六、南京宪兵司令张镇、陆军总部参谋长萧毅肃,都在那里等候。

  这是一次炸毁汪墓的秘密会议,何应钦亲自出席,并主持会议。何首先发言,说:“请你们来商量一件事,希望绝对保守秘密,不得向任何方面泄漏。委员长(蒋介石)不久就要“还都”,汪精卫这个大汉奸的坟墓,居然葬在梅花山,和孙总理的陵墓并列一起,太不成样儿。如不把它迁掉,委座“还都”看见了,一定要生气。同时也有碍各方面的视听。你们详细研究一下,怎样迁法,必须妥慎处理。”

  何应钦讲完后,就先退了席。萧毅肃接着发表意见,仍然陈述何应钦的意思。萧说:“总司令(何应钦)已经接到重庆指示,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内和国际的视听,限我们在10天以内处置好。”这次秘密会议确定,由邱维达的七十四军派出工兵部队,执行汪墓的迁移工作。

用了150公斤烈性炸药

  为了配合七十四军的特殊的秘密任务,在迁移期间,宪兵司令部派兵担任内外警戒,断绝行人交通,不许任何人接近;南京市政府也派员协助。

  实际上,在这次秘密会议之前,陆军总部早已派出工兵对汪墓进行了侦察。当时,陆军总部指挥官马崇六告诉邱维达,汪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坟墓不大,但相当坚固。汪墓为什么造得这么坚固,除了考虑盗墓因素外,最主要的出于政治报复的考虑,汪妻陈璧君知道丈夫是有“汉奸”罪责的,与蒋介石又不和,她应该担心丈夫被“晒尸”。

  邱维达听了介绍后,决定用炸药炸开墓穴。当时,南京市市长马超俊对邱维达说,“总座(蒋介石)的意思时间愈快愈好,因为还要整理和建筑别的东西。最好在一切充分准备好的条件下,乘一个夜间就把它处理了。”

  最后决定,在1946年1月20日深夜12时,开始炸墓。后因为准备工作尚未就绪,临时改在21日行动。为了防止外人知道炸汪墓的秘密,在执行炸墓的前三天,在中山陵与明孝陵之间,就断绝了行人,禁止游览。因为太神秘,当时社会上有谣言,称民国政府又要查捕汉奸,有些在敌伪时期做过坏事的人,都惶恐起来,有的逃走,有的躲藏。

  邱维达安排七十四军五十一师的工兵营长李东阳,负责现场处理。据工兵技术侦察的估计,大约要使用“提恩提”(TNT)烈性炸药150公斤,才能全部炸开。爆破时,在现场监督的有马崇六、马超俊和邱维达等。

  工兵爆破作业分两个步骤:第一步,炸开墓的外层混凝土钢筋部分;第二步炸开盛棺的内窖(墓穴)。在执行爆破时,利用其他音响作掩盖,以防止巨大的炸药声泄密。

  汪精卫棺内没有随葬品

  把墓穴炸开后,果然发现了汪精卫的尸棺。马崇六指示,把汪的棺打开。

  对此指示,邱维达当时觉得有些突然。在秘密会议上,何应钦指示很清楚,规定是“迁移”,而现在将棺盖打开,又没有提出迁移到何处去的打算。邱维达知道里面有些不对头,但不了解他们又搞什么名堂。

  揭开棺盖,见汪精卫的尸体上面复盖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子,尸身着伪政府文官礼服,系藏青色长袍马褂,头戴礼帽,腰佩大绶;面部略呈褐色而有些黑斑点。由于入棺时使用过防腐剂,所以整个尸体尚保持完整,并没有腐烂。

  揭开棺盖后,马崇六指使不必要的人员暂时退离墓地,由马超俊进行全部棺内检查,主要是去寻找有什么葬物。检查结果,除在汪精卫的马褂口袋内,发现一张长约三寸的白纸条以外,别无其他遗物。这张纸上用毛笔写有“魂兮归来”四个字,下款署名“陈璧君”。据说这张纸上的字是陈璧君从日本接运尸体回国后所写,以示招魂的意思。

  汪精卫墓内竟然没有一点随葬品,出乎不少的意料,这是不是汪自知罪孽深重,有意“裸葬”?此谜,目前已没有人能解释得清了。

  汪尸棺被连夜送入火葬场

  马崇六当即吩咐工兵营长李东阳:“你的任务现在就把棺材装上卡车,今晚还要将墓地平掉,务使不留原来痕迹。”

  邱维达当时留了个心眼,为了弄清真相,暗示李东阳注意。邱对马崇六表示,我们(七十四军)负责到底,派李东阳“护送”运送棺材的汽车,以免中途发生意外。次日清晨,李向阳回来报告邱说,马崇六将汪精卫的棺材一直送到清凉山(南京城西,现已迁走),将尸体交付火葬场,只费了半个小时,棺材连同尸体全部焚化,并没有留存什么。

  邱维达这才知道,马崇六是根据何应钦的另一项秘密指示,按预定计划实施的。所谓“迁移”,只不过是在会上的一种托词而已。

  炸掉汪墓后,工兵立即将墓穴平掉了。邱维达在半个月后的2月初,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特地驱车到明孝陵游览,顺便到梅花山散步,发觉梅花山上的景物全非,面貌已全部改观。梅花山的南北两面,还开拓了两条小径,培植各种各样的花木。周围环境,整修一新,与中山陵的秀丽景色,遥相映对,风景确是不错——汪墓的痕迹一点不存。

  现在,汪墓的地面建筑,只有不远处的祭堂还在,改为中山陵园管理局的办公用房,如果不是知情人指点,游人根本就不知道是汪的祭堂。

汪墓与蒋自选墓地风水犯冲?

  蒋介石为何急于炸毁汪精卫的墓?据何应钦在秘密会议上讲的话透露,可以得出,公开的理由有二,一是,汪精卫是个大汉奸,不配葬在国都附近;二是,汪墓与孙中山的陵墓并列一起,“太不成样儿”。

  这个两个理由,在当时看来是冠冕堂皇的,而且很迎合当时国人痛恨汉奸的的心态。但如果联系何接下来的话,就颇耐人寻味了——“如不把它迁掉,委座还都看见了,一定要生气”。大家知道,对汪精卫,蒋介石“生气”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他们之间在权力场上的角斗一直没有断过。不炸汪墓,与蒋介石“还都”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的,不炸汪墓,蒋会一样还都。

  那么,不炸汪墓蒋介石会为何“一定要生气”?结合蒋介石一生的迷信和他之后在紫金山上的自选墓地,蒋介石非炸汪墓不可的原因,昭然若揭——汪墓的存在会破坏蒋介石的风水,碍事儿。

  蒋介石生前曾为自己看过多处葬地,但他一直心仪的地方还是紫金山。1946年春,即炸毁汪墓不久,蒋介石的民国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还都后的第一件事,蒋介石率幕僚祭拜中山陵。很巧合地是,在祭拜完毕后,时已60岁的蒋介石“扶杖登山”,从紫霞洞西坡爬上层的平岗。蒋介石极目远望,“喜其山川之胜,林壑之美”。蒋遂嘱手下,在他站的地方建一个亭子,即现在的正气亭,称“将与国人共游赏之”。

  为什么要在站的地方筑亭,里面有一个玄机:蒋介石选定此处作为自己的墓地了。蒋公开的理由是“将与国人共游赏之”,实际是给自己百年归葬处留下一个标记。可见,蒋介石那次祭陵后“爬山”,并不是随意的行为。据说,之前来自其浙江奉化溪口老家雪窦寺的名僧太虚,已相中此处,蒋介石这才借谒陵之便,亲自上山,相度自己的“风水宝地”。(我以前曾在博客里聊过蒋介石的自选墓地,详见蒋介石大陆自选墓地之谜等相关博文)

  从地理上来看,蒋介石自选墓地“正气亭”所在位置,与汪精卫墓址在风水上确是“犯冲”,因为靠得比较近,都是在孙中山“能看到的地方”。试想,一生独裁的蒋介石就是不迷信,不考虑风水因素,岂容一个大汉奸、一个多年的政治对手“睡”在自己的身边?!况且,依过去的迷信,一个伪主席葬在国都城近,也会影响国运的。

  由此联想,蒋介石还都前急于炸掉汪精卫的墓,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成熟考虑的。

  后记一:汪精卫女儿南京“讨说法”

  蒋介石炸毁汪精卫墓,最后还是引发了一段风波。

  仅仅半个月后,炸毁汪精卫墓的消息,就泄漏了出去。不久,汪精卫的女儿闻讯从国外赶到南京。她先到南京市政府,要求见马超俊,气势汹汹。马超俊知道此人为什么事而来,拒不接见。最后派了一位张姓秘书出来应付一番,把处理坟墓的事,全部推到陆军总部,他自己装着不晓得这回事。

  汪的女儿又跑到黄埔路上的陆军总部,要求见何应钦,被门前卫兵挡住。此后,她每天来一次,坚决要见何应钦,但何是不可能见她的,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汪女耍起无赖,又哭又闹,破口大骂,大声指责何应钦不应该把她父亲的坟墓搞掉,说什么“南京不能葬,就让我运回广东去葬好了,难道又碍你们的事吗”,语言实在难以入耳。

  当时有许多南京市民围观。守门者怕闹出什么乱子,出来一个卫兵长对观看群众佯说汪女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喝令群众散开。

  如此下去总不是法子,后来,炸汪墓的“参谋”之一萧毅肃,想出了一个点子。萧叫一参谋官出去,带着两个警卫员,身佩盒子枪,给汪女来一个下马威,警告她说:“限你立刻离开,否则,以捣乱秩序和袒护汉奸论罪。”汪的女儿见情况不妙,只好溜之大吉,炸汪墓风波这才结束。

后记二:汪的墓址原拟建葡萄架

  汪墓被炸后,当时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孙科,命令对梅花山地面景观进行布置。开始准备在原址上建一长方形葡萄架,供游人赏梅休息。后来考虑到葡萄架既不经久耐用,又不美观,且不适宜布景,于是决定建造一座亭子。

  这座亭子于1947年落成,它是利用承建中山陵园内建筑的不法营造商的罚没材料,由中山陵园工程科工人,利用空余时间建造而成。因其位于梅花山,所以取名为“观梅轩”。

  这座亭子东西长约16米,分为三间,东西两间凸出部分各设一个南、北进口。亭内四周设有砖砌栏杆。整座亭子为混合结构,顶覆蓝色琉璃瓦,黄墙红柱。为了避免游人将亭子与汪精卫坟墓联想到一起,同时给游人助兴,当时具体负责汪墓地表改造的沈鹏飞等人,根据梅花典故以及吴大帝孙权的史迹,为亭子的南北入口拟定了两个额名和两副檐联,经孙科审阅批准后,书于亭上。

  亭南入口,额题“观梅轩”,两侧楹联——

  欣敌寇潜踪,景物依然,河山如故,此日花香鸟语,钟阜丽明,若同和靖重游,应媲六桥三竺。

  问吴王何处,坟坞已渺,史迹尚留,当年虎踞龙蟠,石城安稳,端赖武乡定策,永垂九鼎一言。

  亭北进口,额题“放鹤”,两侧楹联——

  天阙远瞻鸣鹤舞,孝陵回望伏龙眠。

  题额和楹联均由孙科题写,“放鹤”二字的木匾至今犹存。给作者留言查看作者博客

  作者私人律师声明:本文仅供新浪博客免费阅读,倪方六享有完全的着作权。使用博客内作品需经倪方六同意,并支付相应报酬(作者联系方式见本博客首页)。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刊用、出版上述作品。倪方六保留对非法使用者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41903.html

相关阅读: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画像的绘制者到底是谁?
江青不满意哪部样板戏 周恩来审看鼓掌后才获公映?
蒋介石亲授的女中将奇俊峰
民国第一美女如何选出来?谁是民国第一美女
揭秘毛泽东曾两次要求外蒙古回归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