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拒绝高消费,多给孩子精神营养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在首府的各大商场里,这几天前来给孩子选礼物的家长们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奢侈品”。从食品、玩具、衣服到电子产品等,应有尽有,价格从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不等。家长们一边抱怨儿童消费品越来越贵,一边却忍不住将其“收入囊中”。  动辄上千,儿童玩具价格很疯狂  据了解,随着物价的上涨,童装和玩具的价格也明显走高,高档玩具价格更是直线攀升。记者近日来到维多利商厦儿童专区发现,这里的芭比娃娃最低价200多元,其他小型玩具如变形金刚、小汽车等均在200元左右。大型玩具及进口玩具大多在400元左右,遥控车、飞机等在600元以上。那么,如此高价位的玩具销量如何呢?售货员告诉记者:“周末是销售旺季,很多家长带小孩来挑选玩具,价格是贵点儿,但一般家长都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所以销量还不错。”在万达广场,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最贵的玩具3000多元。记者走访多家大型商场后总结,五六百元的玩具属普遍现象,动辄千元的玩具也不在少数。记者随机采访一位带孩子来选购玩具的王先生,他告诉记者:“玩具对孩子是个消耗品,几乎一个星期就得买个新的,有些玩具是孩子弄坏的,有些是新鲜劲儿过了不想玩了,没办法就得买新的。考虑到孩子的安全,还必须来大商场的正规玩具售卖店买,价格自然就贵了,但也没办法。现在玩具支出也是家庭的一笔预算开支呢。”王先生无奈地摇摇头。  堪比成年人,儿童服装、数码用品价格令人咋舌  记者走访几家大型商场后发现,儿童服装价格绝不亚于成人服装:一件T恤衫标价好几百元,甚至还有上千的。一条小牛仔裙三四百元,一件牛仔夹克也得三四百元。而同样的成人衣服价格也不过如此。甚至在一家同样经营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的运动休闲服专卖店里记者发现,同样的衣服,儿童服装比成人服装平均贵几十到一百元不等。  除去吃的、穿的,现在的孩子们与高科技产品接触得也越来越多,小小年纪就都能玩转智能游戏机、手机、电子学习机、MP3、MP4等数码产品。诚信数码大厦经营游戏机的吴老板告诉记者,这里的游戏机都是家长带孩子来买的,多数情况是孩子学习成绩提升,家长买来做奖励的。记者发现,吴老板家的智能游戏机少则三四百,多则一两千,全都价格不菲。一家苹果专卖店的店员告诉记者,也有小学生拉着父母来买苹果手机的,不过这应该是家境好的孩子。除此,IPAD也有不少小学生消费者。他们打着学习的名号让父母买下,其实主要是用来玩游戏的。  别人有我也得有,家长成为孩子高消费的重要动力  在一家名牌运动鞋店里,正在陪女儿挑选运动鞋的周女士正对着女儿选好的那双498元的运动鞋纠结:“我平时买一双鞋也就三四百,你一个初一的孩子就穿这么贵的鞋?”可是女儿却不以为然:“我们班那个××上周买那双鞋更贵,六百多呢,我们班同学现在都穿名牌鞋了。”店员也在一旁帮腔:“是啊,现在我们家的鞋还是学生们来买得多,孩子们不光买我家的鞋,书包也挺抢手的。”周女士一想也是,看大街上孩子们穿这个牌子的真多,不给女儿买她肯定会心里不平衡,那就买呗。记者发现,给孩子买高消费品的父母一般都抱的是这种心态。还有一种便是为鼓励孩子搞好学习所做的物质奖励,小到服装鞋帽,大到数码产品,无所不包。很多家长把物质奖励作为孩子的学习动力。  孩子不是天生就会高消费,家庭溺爱是主因  据一项对城市儿童的消费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工薪家庭中,孩子的月平均消费超过了一个成人的消费,儿童消费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沉重负担。而且,一些儿童的消费已远远超过其所需。现实中,人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的孩子真是敢花钱!”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红艳却认为:“孩子不是天生就会消费,高消费问题的主因在于对独生子女的家族式溺爱。”陈红艳认为,儿童高消费现象反映出的是成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高消费现象在这个群体中是最普遍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们都把唯一的孩子当做宝一样伺候着,孩子要什么就尽量满足。再加上家长工作都忙,平时缺少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于是他们便喜欢用物质和金钱来表达自己的爱。特别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几个家庭共同抚养一个孩子时,老年人更会对孩子的要求来者不拒。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觉得“我要什么他们就给我什么”的错误思想,看到同学买件新衣服我要买件更好看的,看到同学拿部新手机我要买个更贵的,久而久之,助长了孩子们的攀比心理。  另外,学校、社会这两个大环境对孩子消费观的养成也很关键。一些学校学生一入学便要求学生填写家长信息登记表,包括家长的单位、职务统统要写清楚,之后对一些有“有本事家长”的孩子另眼相看,不能一视同仁。这种情绪在孩子们中间蔓延,导致他们拼家长、拼金钱、拼消费的怪现象,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社会中,一些商家在广告促销中瞄准孩子的钱袋子。以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为例,过去一本普通读物只要几块钱,现在的商家纷纷推出精装本,内容几乎没变,价格却翻了十几倍。由于孩子本身的认知能力和自制力较差,在这样的浮躁的大环境中,他们极易养成高消费习惯。  勤俭教育未过时,家长学校社会多方努力缺一不可  那么,究竟如何遏制儿童的过度消费呢?陈红艳建议,家长学校社会形成合力,缺一不可。首先,家长不能过分满足孩子,让孩子有“一要求就满足”的心理。而要使用“饥饿疗法”,就是有选择性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孩子要求被满足时才会有“饱腹”的心理,而不是那种在有求必应情况下只有“吃撑了”才觉得满足了的感觉。此外,家长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和正确消费观念。其次,学校要多通过一些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孩子自觉主动地抵制高消费,营造健康消费的氛围,同学间不攀比,这一点上老师要以身作则,对孩子一视同仁。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勤俭节约一直都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勤俭教育从未过时。社会上应该始终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成年人更要为孩子们做榜样,理性消费,杜绝浮躁。  多给孩子一些精神养分  那天在街上,后面走着的是一位年轻妈妈领着四五岁的儿子,孩子不知什么原因哭个不停,只听妈妈对孩子说:“儿子别哭了,你要不哭的话妈妈就给你买刚才看的那个遥控飞机,好不好啊?”妈妈此话一出,孩子渐渐止住了哭声,没过一会儿就蹦蹦跳跳随妈妈走进一家玩具店。相信有不少父母面对孩子的胡搅蛮缠时,都惯用物质诱惑这一招,且屡试不爽。  上班族平时工作忙,抽不出太多时间陪孩子,似乎总觉得欠孩子的,于是便习惯从物质上来补偿孩子。殊不知,孩子是有极强模仿力的,家长就是他们的榜样。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期,成年人如果经常采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表达爱,极易让孩子从小就埋下“金钱至上”的观念,这对一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影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桥段:富人家的孩子住在豪宅里,身边有保姆照顾,周围还有数不清的玩具。可他却并不开心,他羡慕的是窗外那对嬉戏玩闹的父子。影视剧的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或许,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物质带给他们暂时的快乐远不及与父母一起学习、玩耍来的更长久些。和爸爸妈妈一起逛书店、逛公园、远足……或许这才是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渴望。  爸爸妈妈们,多陪陪孩子,多给他们一些精神养分。别再一厢情愿地把你们对物质满足的理解强加给孩子了,他们需要的真的很少。  此类品牌儿童包少则一百元左右,多则二三百,但家长很乐意给孩子们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556758.html

相关阅读:温家宝: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的任务还很艰巨
家长经验:培养孩子的表现力
适合宝宝上午看的儿童电视节目
如何培养宝宝的自尊心
从“一物多玩”反思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