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人性的复苏教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二 人性的复苏
导入新课
(板书:人)
师:今天和大家探讨一个关于人的话题。请看著名哲学家吕秀才为大家表演的一段情景剧。
(播放《武林外传》视频)
师:吕秀才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 “人和宇宙有必然的联系吗?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这个问题不仅精神错乱的姬无命无法解决,恐怕在座各位也是束手无策。What shall we do?坐而思不如起而行,让我们一起出发去寻找答案吧!有句话说得好:Just do it!Let’s go.
(幻灯:欧洲人性之旅)
师: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参加了欧洲人性之旅,希望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的第一站来到了素有“欧洲人的精神家园”之称的古希腊。这儿的哲学家一抓一大把,应该有人能解答我们的问题吧!问:“您怎么看待人和宇宙的关系?”
访问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感觉是世界的标准。”
访问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人的道德才是绝对的标准。”
师:从访谈中我们看出古希腊的学者们把人看作是世界的中心,人取代了神的地位。欧洲的人文精神从此产生了。
(出示幻灯古希腊 人文精神的起源)
师: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呢?到下一站去看看吧!
顺着时间的长河,我们来到了中世纪。面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主教说:人到世上是来赎罪的,必须控制自己的所有欲望,才能上天堂。人间是痛苦的,只有天堂才是幸福的所在。不许享受!不许思考!不许哭!不许笑!否则就等着下地狱吧!这样有多痛苦?我们来实验一下。
(生同桌两人面对面,不许有表情,持续十秒)
师:感觉如何?
生答。
师:我们才憋了十秒就憋不住了,欧洲人可是忍了好几百年呢!他们的人性被压抑得快要窒息了。人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沦为神的奴隶。
(出示幻灯中世纪 人性被压抑)
师:经过刚才的体验我们知道,压抑人性是很痛苦的,也是压不住的。它就像石头下面的草,迟早会把石头顶翻过去。沿着中世纪黑暗的长廊向前走,果然,在14?17世纪我们看到光明取代了黑暗。这是谁发出的光芒?
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师:为什么它能发出光芒。
生:人文主义、复苏人性、重视人等。
师:是的,正是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再次得到了重视,人性得到了复苏,人文主义产生了。
(出示幻灯 14?17世纪人性复苏?人文主义)
(板书:人文主义 )
讲授新课
师:我们进入旅行的第三站,主题:人文主义。可是到哪去寻找人文主义的踪迹,怎么找呢?请一位导游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生读课标点击)
师:谢谢你的介绍。为了方便旅行,咱们把导游说的概况整理一下,方便咱们按图索骥。
(师生共同完成教材梳理)
师:按照这个图,咱们得先去哪儿啊?
生:意大利、文艺复兴。
师:好的,目标:文艺复兴,路线:从意大利到英国。出发!
(幻灯:文艺复兴)
师:文艺复兴,顾名思义,有无数的文艺作品可以欣赏,这回我们可以大饱眼福了!从刚才导游的介绍里,我们知道意大利有文学三杰、美术三杰。听说薄伽丘的《十日谈》是其中的代表作。咱们找来读一读吧!请看学案。
(板书:文艺复兴 文学)
(学生分三组,读《十日谈》故事,说出每一个故事中人的特征。)
一.第二天第四则 追求财富,不择手段
二.第四天第一则 追求爱情,要求平等
三.第九天第二则 教会的虚伪,每个人都有欲望
师:你怎么评价这样的人?
生:优点:解放人性,抨击神权的虚伪;缺点:对人性中的丑陋一面也加以颂扬,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师:是啊,解放人性是伟大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人的本能,那么这个人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毕竟,人活着不仅要有物质追求,更要追求真理和美德。莎士比亚的出现弥补了《十日谈》带给我们的遗憾。
(生齐读《哈姆雷特》)
师:莎士比亚眼中的人有什么特征?
生:理性、才能、文雅、智慧……
师:从《十日谈》到《哈姆雷特》,人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从本能到理性
板书:文学??解放人的本能→理性
师:与文学相比,美术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在下面的几幅画里,你又会看到什么样的人呢?
(幻灯播放: 艺术作品)
《纱罩圣母》母性之美
《蒙娜丽莎》人体之美
《雅典学院》智慧之美
师:从美术三杰的笔下,我们又发现了人性之美。
(板书:艺术??发现人性之美)
师:英国学者佩森说:“文艺复兴是甜蜜与力量的结合。”古典文化从中世纪的沉睡中苏醒,这种睡美人被吻醒的甜蜜加上资产阶级刚从人间发现的人的物质与精神的力量,对中世纪神学展开了猛烈的冲击。神权的花岗岩大厦开始出现裂缝。
离开意大利和英国,下一站的目的地是哪里?
生: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师:欧洲几乎全民信教。中世纪以来,天主教会的恶行已是罄竹难书,尤其是德意志,成为了教皇的奶牛。在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影响下,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日甚一日,宗教改革已势在必行。
(幻灯:宗教改革)
师: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罗马教廷正是这样的疯子,它贪得无厌,利用“赎罪券”聚敛财富。是可忍,孰不可忍。德国神学教授马丁?路德终于按捺不住,发出了愤怒的呐喊。
(链接到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辩论)
马丁?路德在维登堡教堂门口贴了一纸战书,名叫《九十五条论纲》。大家都知道,这其实是一份针对“赎罪券”的辩论纲领。我们假设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大教堂中,路德和教皇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德国各阶层代表赶来观战。辩题是“赎罪券”是否能赎罪,辩论双方:正方 罗马教廷;反方 路德。请两位辩才出众的同学分别扮演教皇和路德,根据学案上的素材准备辩词。
(幻灯打出字幕)
辩题:“赎罪券”是否能赎罪
正方 罗马教廷 反方 马丁?路德
教师指导,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辩论
师:谢谢两位的精彩辩论。咱们班果然是藏龙卧虎,两位同学不论是神态、风度还是论点论据,都表现得恰到好处,当然,亲友团功不可没。从论辩的内容和结果来看,在当时情况下,路德的信仰就能得救虽然不可能彻底打败教皇,但是他敢站出来公开反对教会,并且得到这么多人支持,就已经使教廷颜面扫地。宗教改革就此拉开序幕。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上层阶级的阳春白雪,那么宗教改革从一开始就是下里巴人。越来越多的人民聚集在路德身边聆听他的教义。宗教改革的声势越来越大。
请看学案并思考,路德在这下面两部著作中阐述了哪些宗教主张?
生(阅读学案材料,讨论)
板书:宗教改革 教义
(幻灯 播放材料)
一.《论善功》 信仰得救;廉洁教会
二.《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王权高于教权;自由读《圣经》
师:如果你是生活在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个普通人,你发现生活有哪些变化?
生答(农民、商人等)
师: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居然真的发生了!真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老百姓终于发现,思想一旦解放,人会有这么大的力量。
(板书:宗教改革 教义??解放人的思想)
师:就像教皇说的那样,马丁?路德这个“闯入葡萄园的野猪”,在欧洲引起了连锁反应??瑞士、英国纷纷展开宗教改革,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幻灯 回到知识结构)
师:从人的肉体到精神,从天上的神到世俗的人,14?17世纪的人文主义进行了如此全面的人性解放。它使欧洲度过了漫长的冰河世纪,又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人间景象。人再次成为世界的中心,欧洲人把对神的敬畏转为对人的敬畏,神性至上变成了人性至上。
(板书:→人性至上)
(幻灯 回到人性之旅)
师:今天的旅行就先告一段落了。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次旅行的收获吧!在三站旅行中,我们的问题得到了三个答案:古希腊时以人为中心,以感觉或者道德为标准;中世纪以神为中心,人是微不足道的;14?17世纪,人再次成为世界的中心,当然这里的人不是对古希腊的简单重复,他的身上有着时代的烙印,复苏的人性已经换了一颗资产阶级勇敢的心。
不知道你对哪一个答案感到满意,毕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复苏的人性??14?17世纪的人文主义。请问,你对它有何看法呢?
生谈看法。
师:谢谢各位同学的独到见解。我把同学们的观点归纳一下:
积极: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价值观念。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和勇于创造的精神,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启蒙运动的开展,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胜利开辟了道路。
消极:此时的人文主义过于强调个人,容易形成个人主义。后来成为了殖民扩张和种族屠杀的理论依据。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宗教的排他性使各教派之间矛盾重重,甚至爆发战争,生灵涂炭。
师: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唐太宗说过:“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那么从14?17世纪的人身上, 我们用“人”的眼光看出了这些得失之后,你会怎样去做呢?说出来,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生答
师:谢谢各位同学。我想把我的感悟也同大家一起分享。
(幻灯 音乐 雨果的名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79989.html

相关阅读: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
碰撞与冲突教案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