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民族女英雄刘胡兰罕为人知的四次婚恋内幕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趣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导读: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是已知的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刘胡兰展示在外面的多是凛然无畏、至刚至强的艺术形象,实际在烈......

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是已知的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刘胡兰展示在外面的多是凛然无畏、至刚至强的艺术形象,实际在烈士的花季青春中也曾有过丰富的情感生活。在她短暂的生活历程中,有过两次订婚、一次恋爱,牺牲后又经历过一场冥婚。

首次订亲:对方已有对象

据当地乡亲回忆,刘胡兰长得非常清秀,加之当时此地十分盛行传统的早订亲习俗,因此,村里村外不少长辈乡亲都为其说媒。

邻村有个小伙子叫陈德邻,其父托人来提亲。陈德邻五官端正,思想进步,还参加了县里的抗日工作。刘胡兰对其印象不错,心里也就同意了。有一天,陈德邻从县上回来,其父就给儿子提到与刘胡兰订亲的事。陈德邻一下子愣住了,如实地回答自己在外边已经有对象了。第二天,陈德邻招呼刘胡兰一起来到村外。两人商量,一致同意各自回家说服父母解除婚约。

二次订亲:主动提退婚

1946年5月,刘胡兰被调到县里工作。同年6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上级又派她回家领导土地改革运动。到家的那个秋天,提亲的人又来了,说媒对象是邻居家的老大白梅。

那个年头,订婚都是要先向党组织作汇报的。当刘胡兰向入党介绍人提起这事时,得到这样的回复:“年轻人婚姻自由,任何人都不能强迫包办。但作为一个党员,订婚前得先考虑一下对方的政治条件,起码要求对方没有任何政治问题。”白梅当时在外地当学徒,刘胡兰确实不了解情况,相处不到三个月她便提出了退婚。

恋爱:照顾对方生情愫

不久之后,刘胡兰碰到了自己唯一恋爱过的男子。那是1946年10月底,已是连长的王本固因染上疥疮,被安排到刘胡兰负责的村子疗养。两个星期后,王本固接到归队的命令。临走前,他拿出营长牺牲时留给他的一块手帕,递给了刘胡兰。

后来,王本固所在的部队又回来了,王本固被请进了刘胡兰的家。刘胡兰红着脸给爹、妈和王本固各敬了一杯酒。饭后,王本固告别老人回连部,刘胡兰起身相送。王本固对刘胡兰说:“组织上现在只同意我们订婚,结婚还要再等等,战争还没结束。”然而,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牺牲了。王本固守在刘胡兰尸体旁坐了一晚上。

刘胡兰牺牲后,由大伯操持,按习俗和一起牺牲的石六儿阴配。1957年,刘胡兰烈士陵园建成,刘胡兰遗骨单独迁进陵园,冥婚至此结束。

刘胡兰牺牲后,她的恋人王本固表现得很有些异常,他拒绝记者的采访,否认与刘胡兰的特殊关系,甚至到刘家向刘胡兰的妈妈索回订亲的聘礼,给人的感觉是他要抹掉他曾经是刘胡兰的“恋人”的一切痕迹。

至今人们仍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揣测,这也许出于一种逆反心理,恰恰更证明王本固与刘胡兰已经有了较深的关系,而王本固自己也把这种男女间的情爱看作对革命、对英雄的玷污,他忍痛退出这种关系,正是出于对“女英雄”英名的维护。现在的人们可以埋怨王本固不通情理,但那个时代的人们有那个时代的“理”。王本固没有能跳出时代的局限,现在看来,那也是一种偏见,尽管是善意的偏见。

云周西村村民们在善意的偏见中滑得更远,刘胡兰死后,由刘胡兰的伯父刘广谦做主,又为这位“女英雄”撮和了一场“冥婚”,即将死人与死人在九泉之下配为夫妇。村民们为刘胡兰选择的“阴夫”叫石六儿,也是与刘胡兰同时遇难的烈士。

石六儿比刘胡兰差不多大20岁,而且长得人高马大不知温存,为此,刘胡兰的妈妈很是伤心,由于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也只有把刘胡兰与石六儿合葬在同一个墓穴中,石家为此还送了刘家一石小麦、一副棺木作为聘礼。刘胡兰若是地下有灵,不知该如何对待这件婚事。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1957年1月,刘胡兰烈士陵园建成,上级领导要将刘胡兰的遗骸迁往新的墓地,刘胡兰冥间丈夫石六儿的身份不被承认,不能随同刘胡兰迁入陵园,这对在冥间曾被强行撮合十年的“夫妻”,如今又被强行解除了婚约。

村民们坚信胡兰子地下有灵,灵魂不死,按照常人的标准为她安排下冥间生活,村民们认为这是完全合理的;官员们认为刘胡兰永垂不朽、精神不死,按照英雄的尺度为她保护纯洁的声誉,官员们认为那也是符合原则的。作为“历史”,刘胡兰在“个人问题”上总免不了被反复解释的命运。

1967年,是刘胡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献身的20周年。这一年,她的故乡云周西村却演出一幕近似荒诞的热闹场面:一拨拨的红卫兵小将来到吕梁山下的这个小村庄里朝圣,而朝圣的方式却是一面拜谒刘胡兰的英灵,一面批斗刘胡兰的母亲。

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被勒令在凳子上“架飞机”,她的罪名是“冒充英雄的母亲沽名钓誉”、“向阶级敌人出卖了刘胡兰”。理由是她不是刘胡兰的亲生母亲而是一个“后娘”,她不是贫农出身而是一个“富农”。年轻的红卫兵显然携带了“血统论”和“惟成分论”的偏见。

后来,还是周恩来总理讲了话,胡文秀才从牛棚中被解救出来。周恩来说:“是继母就一定出卖女儿吗?继母就没有好人吗?胡文秀是个好同志。”他还埋怨“这些红卫兵真幼稚”。道理很简单,继母当中不会没有好人,而且即使富农之中也不是绝对没有好人,比如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富农家的太太,又是一位心肠慈善、抚弱恤贫的大好人。然而偏见比常识更能深入人心,正是这些偏见才最终反映出人在历史中的某种真实情景。

其实,幼稚的还不止红卫兵。

胡文秀的确是刘胡兰生身父亲刘景谦的续弦夫人,由于刘景谦生性敦厚老实、沉默寡言,而胡文秀“生性聪颖、善解人意”,又粗通文墨、能说会道,所以她就被党组织定为宣传刘胡兰的“培养对象”,出头露面的总是她。开始,她对自己的这个“后娘”的身份也有顾虑,曾向党组织提出“还是培养老刘吧”,后来才把这项重任担当下来。

三区队和白校的学生带着后方医院的伤员及医护人员,终于赶上了正在梯子沟撤退的大部队。杨成武深深地呼出一口气。区队长汇报说:“我们刚钻进沟,胡连长他们就与鬼子交上火了,打得很激烈。我们从枪弹中抢下几个伤员,胡连长逼着我们跟了上来。”杨成武对黄寿发说:“通知侦察连和三连,无论如何也要压死在梯子沟进口!”

为了阻止敌人,白校的男学生掩护女同学,奋起还击,与敌人拼起刺刀。伤员们支撑着身躯同敌人厮打在一起,滚下坡谷。而手无寸铁的女学生们用石头砸,用手抓,用脚踢,用嘴咬,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敌人确实狡猾,见攻不进梯子沟,便佯装转移,实际是联络就近部队在梯子沟出口堵截。敌人早来一步,会与杨成武的大部队碰撞,敌人有枪,我方也有枪,不会吃太大的亏;敌人晚来一步,则白校和后方医院已然撤离,会再次扑空;但敌人堵截得正是时候……

已经离开梯子沟口大洼地的区队和后勤部听到枪声,知道不妙,调头便往回赶,去解救白校的学生和伤员。而已经远去的机关部队,则根本不知道大洼地里发生了怎样的情况。

冥婚:对象是一起牺牲的石六儿

另有一种说法,听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的,同时更为烈士刘胡兰感到无奈。山西解放前有一个古老的风俗———冥婚。据说产生于周代,认为人死后在阴间也要生活,所以必须给死者结婚。刘胡兰牺牲后,在大伯刘广谦的执意下,将刘胡兰和一同牺牲的烈士石洋六做了阴配。刘胡兰和石洋六分别两个棺材合葬在一个墓穴中。直到1957年1月,刘胡兰烈士陵园建成,烈士刘胡兰的阴婚才算结束。

说到此事,陈德邻自有看法,他觉得王本固肯定对此事有意见。

据说王本固想为刘胡兰“厚葬”,以当时条件,不过是买口棺材,但是,他没想到,曾经和自己定了婚的刘胡兰硬是被家里人“嫁”给了别人,王本固也很无奈。更为遗憾的是,王本固没有对外人说出过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已于去年辞世,享年82。

文水的老村民有人知道,刘胡兰在遇到王本固之前,母亲胡文秀给她订了村南一家姓白的人家,男孩叫白梅,据说是村里有名的美男子,但是当时胡兰已经参加革命,白梅在太古县城打工。刘胡兰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吕雪梅不同意刘胡兰和他定亲,认为此人背景复杂。后来,刘胡兰坚决地服从组织要求,劝说家里退了这门亲事。

八路军惨烈突围:随军女学生惨遭日军虐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58901.html

相关阅读:商鞅变法对后世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汉匈和议早已达成匈奴为何仍不放苏武归国
《永不消逝的电波》女特务“原型”落网纪实
掸邦第一特区
民国时出境要护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