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士风未泯的汉代人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趣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汉代毕竟去古不远,风气未凿。独尊儒术只是一个模糊的口号,政府所能控制的,只是一小部分入仕的知识分子。大部分知识分子还可以不依帝力,自生自灭。因此,汉代知识分子身上还残存着“春秋之风”。

  汉代政治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官员的高自杀率。许多官员获罪被关进监狱后,都会选择自裁,原因是“义不受刑”,不愿意下狱受小吏之辱。

  西汉的盖宽饶个性刚正,因直言得罪了皇帝。皇帝宣布要把他关进监狱,盖宽饶一听,拔出佩刀,在北阙之下,自刭而死,一时震动朝野。

  汉元帝时的著名经学家萧立志想打击外戚势力,被外戚陷害。皇帝要定他的罪,朋友们劝他先忍一时,等皇帝怒气过了,也许还可以东山再起。他说,我六十多了,“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横下心来,将刀朝脖子一抹了之。

  汉代甚至还出现过“决斗”之风。西汉末年的周党,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一个乡佐出言侮辱,他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他到长安求学,读到《春秋》中的“复仇之义”,激起胸中往事,便辍学回乡,约乡佐决斗。周党很有风度,让乡佐先动手。决斗的结果是白面书生打不过身强力壮的乡佐,流血过多,昏倒在地。乡佐服其勇气,雇车把他迎回自己家中,亲自伺候,直到他苏醒。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就像是发生在春秋时代。

  清代学者赵翼因此评价汉人“以意气相尚,一意孤行”“往往周旋于死生患难之间”。

  东汉的读书人还开了中国历史上“学生运动”之先河。冀州刺史朱穆为人刚直,公元153年,他因为反抗宦官,遭到残酷打击报复。太学生刘陶奋然拍案而起,率领数千名太学生向皇帝上书,皇帝释放了朱穆。公元162年,宦官诬陷皇甫规,又一次激怒了太学生。张凤又率三百多太学生再闹,桓帝不得不又赦免了皇甫规。

  东汉末期的“党人事件”影响更为深远。因为知识分子骨头太硬,东汉宦官兴起了两次迫害士人的“党锢之祸”。公元166年,宦官集团对知识分子反对派,也就是“党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迫害,抓捕二百余人。将“党人”的领袖李膺“禁锢终身”。但这并没有吓倒读书人,李膺被罢后,威信更高,被士人列为当朝“八俊”之首,成了道德旗帜。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三年以后,宦官又掀起了规模更大的打击。这一次流放、囚禁了六七百名官员,拘捕了太学生一千多人。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经过这场浩劫,天下敢言的儒生几乎被一网打尽。虽然政治抗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汉代知识分子那种“杀身以求仁”的气节毕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

  不过,汉代知识分子反复抗争最后归于失败的遭遇也告诉了后代一个事实:在中国历史上,理想与权力斗争,最后胜利的永远是权力而不是理想。这对后世知识分子的心理产生了十分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83704.html

相关阅读:民国时出境要护照吗?
掸邦第一特区
商鞅变法对后世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永不消逝的电波》女特务“原型”落网纪实
汉匈和议早已达成匈奴为何仍不放苏武归国